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以建筑对话世界——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呈现科技与文明的交响

记者 狐若辰 谢军    2025-04-23 15:23:09    新安全公众号

4月13日,日本大阪世博会盛大启幕。在大阪湾畔的“梦洲”人工岛上,一本融合中国传统与现代智慧的“书简长卷”正绵延展开。精巧绝伦的双曲面屋顶造型,温润华美的竹简肌理,金、篆、隶、行、楷5种字体镌刻的119句汉字诗词名篇,在晨光中流转生辉,仿佛5000多年的文明密码正被一一唤醒。凝聚中国智慧与创新成果的中国馆正式亮相,向世界传递着中国技术与中华文化的双重魅力。

 

 

东方华章,书简传情。匠心独运,精益求精。中国馆建造的背后,是一系列创新技术突破,一项项科研成果转化。作为中国馆项目的全过程工程咨询单位,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凭借在绿色、低碳设计领域的领先技术以及轻量化建造的设计理念,为中国馆建设提供全方位保障,用无数汗水,日以继夜,在异国之岛上书写了一曲建造传奇。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

坚持全过程绿色低碳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中国馆外林木婆娑,生机盎然。为了更加贴合本届世博会“构想焕发生机的未来社会”主题,展示好中国馆主题“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绿色发展的未来社会”,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创造性提出“建筑即展品,建造即展示”理念,从设计选材到施工运营,都充分体现了绿色低碳可持续的核心理念。

 

 

“可逆化装配设计与制造运输是本次中国馆建造的一大技术亮点。这是一种很特殊的建造方式,好组装、好拆卸,节约成本,绿色环保。”中国建研院首席科学家、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肖从真表示,同时由于日本市场材料紧缺,无法满足中国馆供应需求,且中国馆外形及节点复杂,对安装精度的要求又很高,中国建研院专家团队多次调研,最终决定中国馆主体钢结构以及竹简外墙、屋面阳光板等重要工程的构件材料,全部在国内采购、预制生产,在国内预组装后,拆分运输至现场安装。这种建造方式大大提高了建造效率和质量,同时便于后期快速拆除,减少现场施工产生的废弃物和对环境的影响,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在建筑材料上,中国馆主体以竹材与钢结构结合,墙体选用新型低碳固碳竹质产品。竹子是中华文明的代表性元素,也是可再生的低碳环保建筑材料,具有生长周期短、碳吸收量大、易降解等突出优势。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院长、大阪世博会中国馆全过程咨询总负责人孙建超介绍,“本次世博会许多国家馆使用的是木质材料,而中国馆用竹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无疑是一种大胆的科研创新。”此外,在采光技术上,屋面采用轻透的阳光板,便于引入自然光,减少人工照明的使用,降低能源消耗,同时也能让室内空间更具自然采光的舒适感。

 

 

随着绿色低碳发展纵深推进,美丽中国画卷正徐徐铺展开来。孙建超表示,“中国馆的建设,充分应用了我国多项走在世界前列的建筑理念和技术。依托在中国馆项目中的实践经验,我们将继续推广模块化、可装配、可回收的结构设计理念,构建全生命周期可追溯、可再利用的结构建造模式,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坚实支撑。”

创新数字化建造方式

研发原创智慧建造管理平台

中国馆外观引人注目,双曲面屋顶造型精巧,如同灵动的书卷轻轻卷起。不过,这样不规则流线型形态的设计施工难度却很大。为此,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使用数字化精细分析等方法,完美解决了弧形曲面结构复杂的问题。

“中国馆以‘中华书简’为设计意向,其外形与内部结构存在许多流线形态。特别是对屋顶曲梁形态的优化设计,需要同时满足大跨度空间与抗震性能的双重要求,在保证其优美造型的同时,还要兼顾建筑排水、幕墙翘曲、结构构件的三维定位等问题。”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总建筑师、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项目总咨询师朱宁涛介绍。

 

 

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使用数字化精细分析,采用三维参数化设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充分研究与论证,做出科学的设计。依托中国建研院研发的国内首款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BIM基础平台BIMBase,通过参数化手段,实现了复杂钢结构的精确设计定位,保障异形展馆的空间净高。同时,利用轻量化BIM模型,为智慧工地的施工预演提供了构件级的数据基础。中国馆项目BIM专业负责人张弋丹说:“BIM技术像是‘翻译器’,通过三维可视化和参数化规则,把抽象的图形符号转化为可落地的施工逻辑。”在中国馆场馆的建设过程中,“数字化”是贯穿设计与建造各个阶段的高效工具,是实现高完成度建筑效果的有力“武器”。

中国馆的建造,涉及中日两国团队的协作,存在着地域、时差、文化等方面的差异,给项目管理带来了很大挑战。为此,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原创研发了中国馆智慧建造管理平台,采用跨境远程数字可视化辅助技术进行项目管理,以数字化管理模式实现了对中国馆项目建造全过程、全方位的实时监督和管控,确保中日团队“零时差”协作,有力提升了中国馆项目建设的安全性、自主性和可控性,为跨国大型项目的数字化管理提供了新的范例。

 

 

作为本次世博会面积最大的外国自建馆之一,中国馆率先完成主体结构封顶,得益于中国建研院的创新科研成果与严谨高效的工作作风,全过程咨询团队积极协同全过程审计单位,从源头出发不断优化设计,控制投资不超概算;积极适应中日造价管理体系的差异,从细节入手严格过程管理,杜绝盲目增项返工,协调各类供应商有序作业,严控成本,全力以赴推进项目管理各项工作落地落细。中国馆项目副总咨询师高宝东表示,“项目推进中,面临诸多挑战,但只要咬牙坚持,再想办法,再闯再试,难题总能解决。”

“未来,我们要将先进的数字化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智能建造技术等应用于海外项目中。要持续深化BIM、数字孪生等技术在结构领域的全流程应用,实现建筑设计与施工管理的高度融合与效率提升,推动形成更加高效、安全、智能的现代工程体系。”孙建超表示。

弘扬大国工匠精神

展现“国家队”央企担当

日本地处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锋刃”之上,地震频发,这使日本具有较高水平的抗震技术及严格的建筑标准。作为我国首个按照日本建造规范和审批流程完成的工程项目,中国馆首次实现了在日本体系化使用中国建造技术。但中国馆的建造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在历时两年的建造过程中,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在异国建设阵地上攻克市场差异、技术壁垒等重重挑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努力。

 

 

“中日两国在建筑结构、消防、环保等方面的技术规范存在诸多不同。比如,日本的抗震标准极为严苛,对建筑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用也有独特要求。”中国建研院建筑设计院副院长、大阪世博会中国馆项目执行负责人赖裕强介绍。中国建研院组织专家团队,深入研究两国建筑规范,进行详细的对比分析。全过程咨询团队成员通过往来数百封邮件,组织、参与数十轮会议,最终制定出既符合日本规范标准、又能体现中国建造特色的设计施工方案。

在中国馆项目暖通空调的设计施工进程中,中国建研院全过程咨询团队遭遇了技术沟通不畅、施工条件受限等诸多难题。为此,中国馆的空调设计巧妙融入整个园区的空调水节能体系,根据日本临海的地理特点,利用园区集中冷冻水节能低碳用能方案、优化气流组织、采用节能及智能照明和节能电梯对能源系统进行高效优化。暖通专业负责人廉静表示,“从一开始,我们就立下目标,要打造出一座既能打动人心,又兼具舒适体验与节能优势的一流‘中国馆’。这需要科研成果的支撑,和反复打磨的巧思。毫无疑问,我们做到了。”

77个团组,150余人,两年,3500平方米。中国馆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高科技艺术展陈融为一体,让世界看到了一个欣欣向荣、自信开放的中国。当全球宾客穿行于虚实相生的山水画卷,触摸数字赋能的文物展项,感受“天人合一”的可持续理念,必将见证中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的崭新答案——这既是五千年文明传承的时代回响,更是中国智慧献给未来世界的璀璨华章。

 

 

以竹为魂,以文为脉,步入中国馆这壮美的长卷之中,便能感受到感知中华文明孕育的传统生态智慧,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实践”。中国建研院秉持“智者创物”核心理念,发挥综合技术优势,展现央企担当作为,为中国馆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技术保障,建出了“中国质量”,展现了“中国速度”,必将为大阪世博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中国印记”,在世博会的舞台上绽放来自中国的亮眼技术光芒。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壹视界·微视频|“我最大的爱好就是读书”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