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问题

渠沛然    2025-02-20 11:37:35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能言善道工作室

近日,为加快推进我国城市燃气管道安全专项治理,住房城乡建设部召开全国城市燃气管道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部署推进视频会议。会议强调,要加快城市燃气管道老化更新改造,重拳整治第三方施工破坏问题。

《全国燃气事故分析报告(2024年·上半年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全国(不含港澳台)燃气事故数量共计181起,较去年同期下降38.44%。“近年来,燃气行业针对安全生产各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和力气,有一定成效,但当前城镇燃气安全基础还不牢固,安全形势依然严峻,管道第三方施工破坏时有发生。要持续加大工作力度,加强燃气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减少第三方施工破坏,保障燃气管网安全运行。” 中国城市燃气协会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专家刘晓东表示。

燃气管网事故首因

“第三方施工破坏”主要是指对燃气管网、管道的破坏。比如野蛮施工破坏燃气管道、侵占、拆除燃气管道等行为,都是常见的第三方破坏行为。

根据《报告》,2024年上半年我国共发生燃气管网事故64起,占天然气事故的75.3%。其中,第三方施工破坏导致的管网事故占比高达89%,成为首要原因。2018年至2023年,全国共发生室外燃气管线事故1000余起,其中第三方施工破坏占比超70%。

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发生燃气泄漏事件,因排水管网施工中震动挤压导致管道泄漏,燃气喷涌至十几层楼高,幸未爆炸,施工方被约谈并处罚。2024年,海南省住建厅通报了两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案例,对涉事单位处以5万—10万元罚款,强化以案示警。重庆某施工方未制定保护方案,导致燃气管道裸露悬空,被责令整改并纳入重点监管。

一位燃气企业人士表示,由于燃气易燃、易爆,燃气管道被破坏后会造成燃气大面积泄漏,不仅影响用户的正常生活,还会造成燃气安全事故。“不合规的第三方施工就好比燃气管道附近的‘不定时炸弹’,如果不做好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的风险识别和防治管控,一旦管道遭受破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防治第三方施工破坏将成为燃气管道安全管理的重中之重。”

潜藏多重问题

燃气企业像一座没有围墙的工厂,其燃气管道铺设在城镇的各个角落。随着城镇化不断推进、工程建设项目不断增加、燃气管网不断延伸,管道数量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加和扩大,第三方施工破坏燃气管道事故也有所增长,严重威胁公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受访人士表示,时有发生的燃气事故反映出施工管理不善、法规处罚不严、管道自身老化等多重问题。

“有时候施工单位未探明地下管线、盲目赶工、擅自变更方案,甚至隐瞒隐患强行施工。比如广州某工地就曾因未通知燃气公司直接使用大型机械,导致管道泄漏,反映出野蛮施工与安全意识薄弱的问题。”上述燃气企业人士说。

“还有部分地区施工许可审批不严,市政道路范围外的施工监管责任不明确,导致‘未批先建’,埋下燃气管道安全‘隐患’。”刘晓东指出,“不仅如此,很多工程转包与责任分散,施工层层转包。还有部分管道运行超过20年,防腐层老化,智能化监控系统覆盖率不足,如果实际作业人员缺乏专业培训,安全责任就难以落实。”

上述燃气企业人士认为,这与法律与处罚力度不足也有关系。“根据《城镇燃气管理条例》,单位破坏管道的最高罚款仅10万元,个人最高5万元,且实际处罚多以行政罚款为主,鲜少追究刑事责任。如果执法标准不统一不够严厉,就会出现处罚时存在‘挠痒痒’现象。”

技术与监管双管齐下

“整体看,第三方施工破坏是燃气管网安全的重大威胁,需通过立法、技术、监管和社会协同等多维度手段综合治理,以减少事故风险。”上述燃气企业人士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

业内人士建议,要强化立法与执法,推动专项立法,明确施工方责任,提高处罚上限并追究刑事责任。同时,应落实联合惩戒机制,将违规单位纳入“黑名单”,限制其参与政府项目,并通过信用公示强化震慑。

此外,技术手段与信息共享也十分重要。一方面,积极推进智能化监测,推广地下管线信息系统。比如重庆“e呼通”平台、燃气泄漏感知装置和无人机巡检,实现实时监控。另一方面,完善地下管线档案,要求燃气企业更新管道数据并共享至公共平台,减少施工误判风险。“智慧燃气关键在数据,无法数据共享、实时监测就是空谈,现在有些城市已经是智慧燃气的试点城市,期待他们的效果。” 上述燃气企业人士说。

受访人士表示,事前审批、事中监督和事后追责缺一不可,更需构建政府主导、企业负责、社会参与的全链条治理模式,推动燃气安全从“事后应急”转向“事前预防”。同时,应增加公众参与度,通过社区宣传、典型案例警示提升施工方和居民的安全意识。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尺素金声|​超23亿人次出行,春运路上的活力和信心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