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修订M1的统计口径,将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纳入M1的统计中。修订后的新口径在2025年1月启用,数据预计于2月上旬向社会公布。消息一发布,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聊到金融,大家肯定对这三个词汇不会感到陌生:M0、M1和M2。无论是在日常的财经新闻中,还是在国家部委负责人、经济学家的发言里,M0、M1和M2的“出镜率”都很高。
那么,这三个词汇究竟是什么意思?与企业和百姓又有什么关系?让我们从头说起。
什么是流动性?
要理解M0、M1和M2,就得先明白什么是流动性。
大多数人赚到了钱,不会希望马上全部花掉,会存起来慢慢花。有的人会将钱放在钱包里或者转到第三方支付工具里,想花随时就能花;有的人为了利息,会把钱拿到银行存成定期,有需要的时候再花。
我们“存钱”的形式不同,想要花钱的时候方便程度也就不同。如果是放在钱包里的钱,我们随时都能用。但如果我们已经把钱存成了定期,就必须先把钱取出来才能使用。
这里的“想用就用”,关系到金融学里的一个概念——流动性。所谓“流动性”,是指“资产”转换成“现金”的便利程度和速度。
由于储存形式的不同,我们手里的“钱”的流动性也并不相同。现金的流动性最强,与现金比起来,银行定期账户里的钱的流动性就要弱一些。那些转换成“现金”的便利程度更高、速度更快的“资产”,我们称之为流动性强,反之,则是流动性弱。
M0、M1和M2分别指什么?
明白了流动性这个概念,我们再来看M0、M1和M2的含义就容易理解了。
M是英文缩写,意思是货币。根据流动性的强弱,我国将货币分为了M0、M1和M2三个层次。从M0到M2,流动性依次递减,即在支付时,M0所包含的金融工具流动性最强,M1次之,M2最弱。
需要注意的是,各国对M0、M1和M2的定义各有不同,还有的国家划分出了M3,但均是按照货币流动性强弱来划分的。
M0,被称为流通中货币,是最活跃的货币,包含那些我们掏出来就能用的钱。比如,个人持有的现金,企业储备的现金。
M1,被称为狭义货币,M1将M0包含在内,还包括了这些部分:单位活期存款、个人活期存款和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
单位、个人活期存款,是企业、个人存在银行活期账户里随时准备动用的钱。非银行支付机构客户备付金包括微信钱包、支付宝余额等,可以直接用于支付或交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
M2,被称为广义货币,在M1的基础上,又包括了单位定期存款、个人定期存款,等等,几乎涵盖了一切可能成为现实购买力的货币形式。
数据的高低有哪些意义?
观察M0、M1和M2,我们一般从绝对值、增速等维度来判断数据变动展现的意义。
通常来说,M1数值增加,意味着居民和企业拿在手里准备随时花出去的钱变多了。比如,居民手头现金变多了,个人支付宝余额增加了,企业活期账户里的钱变多了。这说明,老百姓手头现金充裕,消费能力增强,生活便利性提升,也说明市场交易活跃,资金流转加快,企业有意愿扩大生产。
当前临近春节,春节前后,经常是M0增速比较高的时候。原因也很简单,许多人会去银行提钱给孩子发红包,社会上流通的现金总量自然会增加。
M2是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信号之一,反映了货币市场的流动性状况和经济活动的活跃度。政府通过增加货币供应来支持实体经济、理财等资管产品资金回流银行、财政存款更多转化为单位定期存款等,都会增加M2 的规模,意味着全社会货币供应量的增加,流动性更加充裕,社会经济活动更加活跃,经济增长势头良好。
如何看待我国当前的货币供应状况?
一个国家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是很重要的。如果货币供应量过大,超出社会需要,老百姓手里的钱就会“变毛”,变得“不值钱”了,如果货币供应量较少,社会上的钱不够用,又不利于经济增长。
从规模上看,我国M2余额目前已经超过310万亿元。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我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经济体量持续增大,企业资本和居民资产累积加快,这些都会带来货币需求的上升。存量货币掌握在企业和居民手上,为促进投资、消费和整个宏观经济恢复向好奠定了基础。
我国强调,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其中蕴含的深意是,我们要保持合理的货币供应量,既能满足经济增长和百姓需求,也不会造成通货膨胀,影响币值稳定。
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加深,我国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显得更加重要。新的一年,中国人民银行将综合运用利率、存款准备金率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保证宽松的社会融资环境,助力经济继续回升向好。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