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联合召开绿色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工作推进会。会上宣布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正式成立,对重点项目库宣传推广,引导金融机构加快企业需求对接和融资服务落地。
据《中国能源报》记者了解,近年来,我国进入加快绿色化、低碳化的高质量发展阶段,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部门不断完善绿色金融政策框架,提升绿色金融服务质效,形成了较为完备的绿色金融体系,为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发展势头良好,在支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人民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朱鹤新指出,金融机构要充分认识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的重要意义。“当前绿色金融从高速增长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预计高增速在未来几年将逐渐放缓。在关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绿色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以更加务实的态度做好绿色金融。”
朱鹤新强调,管理部门要着力加强绿色金融基础制度保障。各部门、各单位要共同提升绿色金融的可持续性发展,统筹好提升质量和做大总量的关系,在推动绿色金融规模稳步增长的同时,注重绿色金融对环境效益改善、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持实效。
一方面,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持续健全标准体系,加快制定统一的绿色金融支持目录和统计制度、加快制定碳排放核算标准和技术规范、加快完善环境权益登记、担保、评估等配套政策,明确绿色金融的重点方向,为绿色金融产品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金融和相关行业管理部门持续加强对绿色重点行业的分析研究,积极探索创新、不断丰富绿色金融产品谱系,主动对接美丽中国建设重点项目清单,按市场化、法治化原则提供融资融智服务。
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赵英民表示,生态环境部主动与金融部门一道,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以绿色金融高质量发展支撑美丽中国建设。加强部门协同力度,健全项目推介机制,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强化金融支持的可持续性,努力实现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
发挥碳市场作用
在本次工作推进会上,中国人民银行信贷市场司司长彭立峰透露,将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到2027年,有序推进碳减排支持工具扩围试点,及时评估试点效果,合理确定支持范围并推广到全国。
2024年12月下旬,国元证券、财达证券、兴业证券、国信证券、招商证券等多家上市券商相继发布公告称,已获得中国证监会复函,正式批准他们通过自营业务参与碳排放权交易。这无疑标志着,券商在绿色金融领域布局正在进一步深化。
202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生态环境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联合印发《关于发挥绿色金融作用 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发挥碳市场作用。
根据《意见》,在稳步扩大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行业覆盖范围,逐步丰富交易品种、交易主体和交易方式的同时,充分利用市场现有金融市场基础设施体系,整合优化碳市场交易、清结算等制度安排,研究完善碳市场相关准入、交易、服务等技术规范,稳步推进金融机构参与全国碳市场建设。加快推动形成以市场为主导、充分体现要素价值、稀缺程度、供需关系、收益成本的价格发现和形成机制,促进重点排放单位和行业企业碳减排。
方正证券在一份研报中指出,引入券商参与碳交易业务,能够充分利用其专业优势,产生一系列积极影响。业内认为,券商通过深入研究碳排放权的价值和市场的供需状况,能够更准确地确定碳价格,使之真实反映市场价值,进而推动建立一个完善的碳定价机制,提高市场的活跃度和流动性。
生态环境部日前表示,2024年12月31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2023年度配额清缴时限截止。2023年度配额应清缴总量52.44亿吨,配额清缴完成率约99.98%。一年来,市场运行平稳有序,市场活力进一步提升,重点排放单位碳减排意识持续加强,配额清缴完成情况全面趋好,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推动全社会实现低成本减排功能不断显现。
支撑美丽中国建设
《意见》提出,支持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重点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生态保护修复四大重点支持领域。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这四大重点支持领域,资金需求量巨大,通过强化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支持环保和绿色低碳技术研发、基础设施改造和工艺流程优化等,能够获得较好的市场收益,相关项目具备一定的商业可持续性,满足按照市场化原则给予金融支持的条件。
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次工作推进会上,金融服务美丽中国建设项目联合推介机制正式建立,将推动金融机构强化绿色金融支持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加快企业需求对接和融资服务跟进。
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称,推进美丽中国建设需要统筹推进能源和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等多个方面,涉及行业多、投资周期长、融资需求大,发展绿色金融是服务美丽中国建设的客观需要,也是金融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据悉,国家开发银行、农业发展银行、工商银行、建设银行、邮储银行、华夏银行分别与6家企业在本次工作推进会现场签署融资对接协议,首批标志性签约项目累计意向合作金额达130亿元。这些项目包括中山翠亨新区横门西水道生态环境治理与产业融合发展EOD(生态环境导向的开发模式)项目、北京市通州区减河北综合资源利用项目等。
EOD以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为基础,以特色产业运营为支撑,以区域综合开发为载体,采取产业链延伸、联合经营、组合开发等方式,推动收益性差的生态环境治理项目与收益较好的关联产业相融合的一种创新性项目组织实施方式。
赵英民表示,应着力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有效衔接污染防治技术指导目录等,统筹谋划绿色金融支持美丽中国建设项目。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做好全国碳市场扩围相关工作,拓宽EOD项目融资渠道,支持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探索区域性环保建设项目的金融支持模式。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