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广西柳州周锡生、何秋萍夫妇保护柳城彩调

雏声传唱 古戏新生

本报记者 张云河 李维俊    2025-02-20 09:17:54    人民日报

 

周锡生在柳城县实验小学辅导学校彩调社团的学生。
汤晓逵摄(人民视觉)
 

彩调班中午下课后,周锡生和何秋萍与不回家的孩子一起吃饭。
汤晓逵摄(人民视觉)
 

周锡生夫妇展示彩调双人绣球扇舞。
本报记者 李维俊摄
 

“白白的萝卜土里埋,青青的菜叶排队排……”7岁的梁淼唱起彩调“钱牌腔”,有模有样。孩子的彩调老师,是73岁的周锡生和67岁的何秋萍夫妇。

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传统戏剧,柳城彩调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彩调俗称调子,广西柳州市柳城县大埔镇靖西村是柳城彩调发源地,当地有名的“调子窝”。周锡生与何秋萍正是靖西村人,一生与彩调结缘。

上世纪70年代,靖西大队文艺宣传队擅长彩调,在十里八乡出了名。“一年演30场,乡亲们人山人海,鼓掌热烈,哗哗响!”曾任宣传队队长的周锡生说。

不知从何时起,柳城彩调开始没落。2009年,时任广西彩调剧团编剧的周锡生回乡调研,行走10个乡镇,发现只剩不到100人会唱彩调。“没有年轻人,都是老年人。”周锡生忧心忡忡,“后继无人呐!”

“抢救柳城彩调,刻不容缓!”2010年,他和妻子回到靖西村,创办柳城县“老还童”彩调剧团,抢救性保护柳城彩调。夫妻俩将自家老宅改造成彩调室内排练厅和室外排练场。“砖头都是我俩用翻斗车一车车推回来的。”何秋萍说。

传承得从娃娃抓起。2013年,夫妇俩创办“老还童”彩调剧团少儿彩调班,坚持公益性质,吸引4岁到10岁的孩子学习彩调。“千学不如一练,一练不如熟演”,从绣球扇、遮羞扇、十字步,到“板、腔、调”3种唱腔,他们一招一式教,孩子们一板一眼学,教得热情,学得认真。

建排练场、买道具、做服装……这些年,老两口为保护彩调花了10多万元积蓄。

2019年,彩调班里的韦寅洁、黄嘉善小朋友参加第二十三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表演的彩调传统戏《王三打鸟》选段“四门摘花”大获成功,被授予“地方戏业余组金花”称号。“获奖那天,老周笑得比孩子还高兴。”何秋萍说。

如今,少儿彩调班已是第六期。这些年来,夫妻俩公益培养了200余名彩调少年,孩子们累计获得各类奖项40多个。在一声声稚嫩的传唱中,彩调迎来新生。

到柳城中学为彩调社团授课,到柳城县实验小学策划彩调课间操,教柳城县老年大学的老人们排练彩调《刘三姐》盘歌……直到现在,周锡生和何秋萍还奔波在抢救、传承、保护彩调的路上。“只要我们还有口气,就会继续教下去!传给下一代,让彩调代代相传。”两位老人说。

 

《人民日报》(2025年02月20日 第 07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斗拱之间 匠心守护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