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人物 > 正文

达娃次仁返乡记

本报记者 宋豪新 黄福特 琼达卓嘎    2025-01-14 08:49:00    人民日报

短短几天,22岁的达娃次仁感觉自己一下子长大许多。

“地震了!”1月7日9点多,江苏南京,刚上完兼职夜班的达娃次仁被手机吵醒,西藏定日县发生地震的新闻一连串弹出来。“村里啥情况?家里咋样了?”电话打不通,他急得只有一个念头:回家。

达娃次仁成长在定日县古荣村,正在南京财经大学会计专业读大四。这个寒假他本打算留校勤工俭学,“马上要毕业了,想找份好工作,也给家里减轻负担。”

从南京到古荣村,4000多公里。达娃次仁抢到了9日10点的机票,一下飞机就打上出租车往日喀则方向赶去。兼职地方的店长发来消息:“路上注意安全,需要帮助随时联系。”为了让他安心,店长提前给他发了工资。

到达日喀则,达娃次仁得知为保障救灾工作,通往震区的道路实施交通管制,如何回村?焦急之时,正往震区赶的救援车辆伸出援手,把达娃次仁一路送到村口。

从日喀则到古荣村,平日4个小时的车程,达娃次仁赶了一夜。“路上全是拉满救援物资的货车,还有大型救援机械。”深夜望向窗外,他心中多了一分踏实,“这些救助我们的灯光相连,就像汇聚希望的长龙。”

半路上,他终于与家人取得联系,得知全家平安,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10日清晨,达娃次仁赶到了古荣村。他的哥哥桑杰一早就在组织救援安置。桑杰是村委会主任,也是一名共产党员,已经忙得几天没合眼。

“哥,我回来了!”

“好!赶紧的,先干活!”

兄弟俩来了个大大的拥抱,话不多说,桑杰把达娃次仁带到村里的安置点,让他协助党员干部发放物资、安排板房、清理废墟……一干就是一整天。

“这是四川人民捐给我们的鸡蛋,还有衣服鞋帽。”板房前,达娃次仁打开一大包物资,受灾群众排队领取,连声道谢。

国网日喀则供电公司城区供电服务中心运维抢修班班长拉巴顿珠在安置点维修电路,拍了拍达娃次仁的肩膀,笑着给他打气:“看到乡亲们热切期盼的眼神,就能把疲惫忘了。”

解放军战士、板房搭建工人、国家电网抢险队员等在安置点来来往往。“我感受到,每名工作人员都为我们拼尽全力。”达娃次仁说。

夜幕降临,桑杰端着盒饭找到达娃次仁,在应急帐篷里抓紧吃了两口。兄弟俩这才有空讲讲贴心话。

“板房今晚就能住上了,救援和安置真快。”

“全靠党和政府,共产党‘嘎真切’(藏语,意为“恩重如山”)。”桑杰说,地震发生后,村里的党员干部第一时间投入救援,现在安置、重建有序开展。

回想这几天,“返乡参与抗震救灾的经历,是一堂深刻的思政课。”达娃次仁说,自己见证了共产党员的责任与担当,也为众志成城的精神力量鼓舞着。

“叮”,手机再次响起,原来是兼职地方的店长的鼓励:“把家里安顿好了,还来我这儿干吧。”

“是啊,生活会回归日常,也会越来越好。”躺在板房里,达娃次仁睡不着,念叨返校后的打算:申请入党,完成学业,找个好工作,帮家里盖间新房……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14日 第 0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让报警器更智慧、更灵敏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