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魏后凯:关注农村居家养老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4-27 10:42:57    《人民周刊》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闭幕后,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魏后凯向本刊记者介绍了代表委员在两会现场热议的话题。今年全国两会,魏后凯提交的建议之一是:关于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建议。聚焦这份建议,他接受了本刊记者采访。

记者:您研究的“三农”领域有太多话题值得讨论,为什么今年特别关注农村居家养老这一议题?

魏后凯:现在,政府财政投入主要面向机构养老、社区养老,而居家养老的财政投入占比较低。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营运经费中政府补助只占5%左右,而有89%的农村老人都希望居家养老。这就造成一个问题:农村养老资源的闲置与短缺并存,机构养老的床位大量闲置、居家养老的设施相对缺乏。

在去年国务院向全国人大提交的报告中也述及,城市养老机构的床位一床难求,农村养老机构的床位大量闲置。这其实是一个资源配置错位问题,一方面农村机构养老需求较少,另一方面农民也消费不起机构养老,由此带来资源的闲置。所以,我们认为应当更加重视农村居家养老,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的政策和资金投入力度,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记者:构建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需要政府财政投入,也需要社会力量参与其中,对此您有怎样的思考?

魏后凯: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要推动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我们认为,在农村养老服务中,应当把居家养老放在一个更加重要的位置,即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其中包括医养结合、邻里互助等。

医养结合,即整合敬老院、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以及村卫生室、乡镇卫生院、县级医院等医疗机构的养老服务功能,将医疗系统与养老资源结合起来。邻里互助,即发挥乡村社会的熟人效应,倡导由农村居民自行探索发展互助式养老模式。

农村居家养老的模式应当是多元化的,可以政府购买服务,可以由社区或村委会组织、集体经济出资,也可以民办公助。加强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应当采取多样手段、多种模式,更重要的是,要加大对农村居家养老服务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增加对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的政府资金支持。

记者:立足我国目前的国情和农村农民的现状,对于农村居家养老未来的理想前景,您有怎样的展望?

魏后凯:主要应当考虑农村居民的需求。过去的农村养老,很多时候并没有考虑到农村的实际情况,而是把城市的机构养老模式照搬到了农村。但二者是不同的,城市居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城镇职工养老金足以支撑机构养老费用,而农村居民的养老金普遍较低,难以支撑机构养老的费用,因此我们提出建立以居家养老为主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也是考虑到了农村居民的实际需求。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否定机构养老,机构养老也很重要,我们只是希望给予居家养老应有的重视。

农村居民养老现状不可能在短期内很快改变,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预计需要今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推进建设。

 

(《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上一篇:周恩来:可敬、可爱、可亲、可感的共产党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