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不能把最基本的丢掉。”3月6日,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强调:“从小树立理想,坚定信念信心,这样走下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有了可靠的接班人。”两会闭幕次日,3月12日,人民日报出版社主办的“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主题出版发行座谈会在人民日报社召开。

人民日报出版社“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丛书自2021年启动,已推出《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均分为注音版、儿童版、少年版、青年版),并分别在湖南长沙、江苏淮安等地举办新书发布会和宣传推广活动,把出版发行、教育和红色场馆等机构凝聚在一起合力建设“大思政课”,社会反响热烈。
座谈会由人民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丁丁主持,人民日报出版社社长刘华新致辞。周恩来同志侄女周秉德、毛泽东同志孙媳刘滨、“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丛书主编金民卿,以及来自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广安邓小平故里管理局、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和北京、湖南、陕西、河南、重庆等地出版发行机构的专家、领导出席座谈会。

“让出版发行人员感到骄傲自豪的一套丛书”
88岁高龄的周秉德一直关心、关注这套丛书的编辑出版,对《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儿童版)亲笔批注9处。她在发言中高度赞扬人民日报出版社在领袖题材上的责任感与创新实践,认为领袖人物青少年时代的成长经历对当代少年儿童具有重要意义,这套书在吸引青少年阅读方面下了很大功夫,希望将丛书持续做好。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张海鹏说:“所有的作者、出版者、编辑都应为参与这项工作感到骄傲,这是很伟大、很了不起的工作,为未来人才的成长输入红色基因!”他从历史发展、政治站位等方面高度评价了这套丛书的价值:“这套书的读者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之时,恰好在40岁左右,正是党和国家的骨干人才。现在为青少年服务,就是为国家的未来服务。”
“培养红色江山的接班人,是编写这套书的目标。”座谈会上,金民卿以《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周恩来的青少年时代》两部作品为例,从写作目的、重点、依据、读者对象、作者能力和写作方式六个方面讲述了编写过程,以及如何在红色出版物中兼顾历史真实性与可读性。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馆长阳国利认为,丛书主创团队长期深入红色纪念地挖掘史料,形成了扎实的研究基础。阅读这套丛书不仅可以了解历史,更是一场思想教育。
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李清平是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秘书长,曾参与编写出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恩来励志故事》。他评价人民日报出版社推出的“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丛书是“系统工程”,教育意义深远,尤其在青少年价值观引导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红色出版的大众路径探索
如何让红色出版物“飞入寻常百姓家”?座谈会上,来自学界、出版界、发行界的代表们各抒己见,共同探讨传播红色文化的有效路径。
作为大中小学历史教材的主编,张海鹏长期关注青少年的历史教育。他指出,青少年不是天生就知道过去的历史,他们的成长需要教育,需要了解正确的、真实的历史。他说,“传承红色基因 培养时代新人”丛书目前完成了毛泽东、周恩来系列,未来可继续编写邓小平等领袖的青少年时代故事。《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出版仅3个月,发行已接近40万册,成绩可喜,但仍需拓宽传播渠道,精准触达更广泛的读者群体,以更积极的市场策略推动红色读物的普及。
李清平为发行工作“出题”,也为丛书发行提供路径。他建议挖掘伟人名言背后的故事,例如13岁的周恩来为何“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以及周恩来珍贵相片背后的动人细节。希望用好媒体网络,加强与相关单位沟通联动,策划多层次的宣传推广活动,使精品书籍更广泛地走入大众视野。
红色读物如何更好进校园?中国人民大学学生工作部部长杨子强建议利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打造“听书”路径,并表示中国人民大学将率先把这套书搬进学校、搬进课堂。
与会嘉宾还围绕提升文化传播力、增强伟人纪念馆社会影响力展开探讨。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局长祁素娟分享了淮安周恩来纪念地管理局取得多个国字号荣誉,希望助力这套丛书出版发行;天津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副馆长唐凤红介绍了即将出版的讲述周恩来和邓颖超爱情故事的图书,并希望加强纪念馆与出版社合作,打造立体化红色文化传播矩阵。
大家认为,红色主题出版履行文化使命,也面临竞争加剧、技术冲击等时代挑战。面对机遇与挑战,出版方、发行方、教育机构需要形成合力,共同探索更加高效的推广机制,借助新媒体手段扩大影响力,让红色文化在新时代绽放更强光彩。
一天的会议,既有思想碰撞,也有实践探讨。既坚定了把该丛书持续做下去的信心,也充分考虑到面临的各种困难。人民日报出版社领导表示,将继续深化选题策划,拓宽传播路径,力争把这套丛书做成名牌文化产品,用伟人精神引导青少年成长。
(《人民周刊》2025年第6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