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群众心目中,周恩来总理是风度翩翩的、能力卓越的、勤政爱民的、德高望重的。这样一位深受爱戴的“人民总理”,性格特质源自何处,人格魅力出自何方?睿智灵活、儒雅谦和、隐忍务实、廉洁为民等不同的形象,又如何浑然天成般集于总理一身?
在3月5日周总理诞辰127周年到来之际,中国中共文献研究会周恩来思想生平研究分会副会长、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罗永宽接受本刊记者专访,由我国传统文化着眼深入剖析,从政治智慧、家教家风等多个维度,为周总理制出“关键词图谱”、作出真实“画像”。

传统文化深厚底蕴嵌入总理风度
记者:周总理既是一名优秀的革命家、政治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外交家,他留在历史上的光辉形象饱满而丰富。那么,在您的多年研究过程中,历史上真实的周总理留在您心目中最鲜明的形象剖面和性格品质是怎样的?
罗永宽: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用“六个楷模”对周总理进行了全面的“画像”,为我们了解真实、立体、鲜活的周总理提供了指导。
周总理的祖籍是浙江绍兴,出生在江苏淮安,在江浙一带传承着一种独特的文化,可以归纳为:不追求个人的闻达,而是追求一种办事练达圆熟、精通人情世故,把辅佐或帮助主要人物登顶作为自己价值实现的人生境界。这种文化影响了他。此外,在周总理的成长过程中,东北文化、天津文化等都影响过他。而对他影响最大的,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的红色文化。周总理行事风格的低调务实、缜密练达,以及高超的协调能力,都与这样的文化传统一脉相通。
周总理拥有睿智灵活的办事能力,既体现在外交策略上,又体现在政治智慧上。无论是中央苏区时期、抗战初期、新中国成立前夕,还是“文革”早期,都面临着重重矛盾,面对这样的局面,很多人或许会无所适从,而周总理善于倾听各方意见诉求、平衡协调各方利益,有能力化解这些复杂的矛盾。以西安事变为例,不仅局势复杂,而且刻不容缓,周总理能够冷静、务实、灵活,又坚持原则,体现出的能力是非常卓越的,这也是他在党内赢得崇高声望,令大家佩服尊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总理拥有儒雅谦和的君子之风,这是一种表里如一的风范。无论是江浙文化还是天津文化等,大而言之都是我国传统文化,而我国传统文化追求的便是一种儒者风度。周总理在外交场合举手投足之中、眉宇之间的淡定,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样一位大国领导人的得体表现、君子之姿,是无法伪装出来的。
周总理拥有忍辱负重的人格操守。周总理的一生,有过低谷时期,受过很多委屈,也遭遇过各种责难、误解,而他坚持默默奉献,这不仅是人格上的操守,也体现出共产党人的价值观和精神品格。
这些形象剖面和性格品质综合起来,使周总理毫无疑问成为一位充满人格魅力的领导人。
3个关键词塑造“人民总理”形象
记者:周总理留在人民群众心目中最深刻的印象,是“人民总理”的形象。如果请您用3个关键词形容这位国务院总理的品格风范,您会选择哪3个,可否以具体例证说明?
罗永宽:从外交风范、政治风范、生活风范等不同维度,都可以为周总理“画像”,其中3个不分先后的关键词是:鞠躬尽瘁、勤政为民、谦和睿智。
习近平总书记对周总理精神风范“六个楷模”的表述中,就提到了“鞠躬尽瘁”这个关键词。周总理生命晚期已经重病缠身、瘦骨嶙峋,但是直到临终前仍在批阅文件,尽力维持一个大国的正常运转,可以说是“春蚕到死丝方尽”,体现出一种奉献精神,而且是超负荷的奉献。
“勤政为民”是习近平总书记“六个楷模”表述中的另一个关键词。“人民总理”,强调人民性。周总理同老百姓情感相连,没有官僚“架子”,却有与老百姓的共情,他亲民爱民,深入农田、矿山体察民情,倾听疾苦;3年困难时期,他令人动容地带头节衣缩食;居住的西花厅陈设简单,从不修缮,家风家教公私分明,拒绝一切特殊待遇;离世后骨灰撒入山河湖海,彻底践行了“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一心为民、人民至上,体现出共产党人赤诚为民的初心,呈现出一个清廉俭朴、廉洁奉公的典型人民公仆形象。
周总理人格特质中的谦和与睿智是浑然一体的。无论面对的是外宾还是普通劳工,无论身处何处,乃至遇到刁难,在所有场合,周总理都能够用智慧来应对化解,这种智慧就是他的睿智。这种睿智,内在是有原则的、尖锐而刚毅的,外表又是儒雅、谦逊、温情的,展现出一种东方大国、文明古国的气度。
周总理的一生,用生命托举责任担当、用赤诚奉献人民群众、用智慧平衡复杂局面,因此成为富有领袖魅力的“人民总理”。
(《人民周刊》2025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