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永远地闭上了双眼。他没有看到,正在湖南农村当知青的侄孙女周晓瑾,跪在漫天飞雪的洞庭湖畔,面朝北京中南海西花厅的方向,伤心地哭喊:“七爷爷……”在3月5日周恩来总理诞辰127周年到来之际,周晓瑾向本刊记者追忆了这段往事。

一支红歌,牵系祖孙情缘
“小瑾子”,周总理总是这样称呼周晓瑾。
1974年,周总理已经病重,时常昏迷,周晓瑾也即将高中毕业,就要去农村当知青了。她的父亲得到内部消息,带着全家到北京探望。
20世纪70年代上半叶,我国正处于特殊的政治环境。周晓瑾记得,有一个专门的医疗小组负责周总理的治疗,小组中有了“四人帮”成员后,即使邓颖超要与总理会面,每天也只有1个小时的时间。
亲属就更难见面了。周晓瑾跟着父母住在中央警卫局招待所1个月,全家人望眼欲穿想见到病重的亲人。有一天黄昏,招待所工作人员老张叔呼唤周晓瑾的父亲接电话,是周总理打来的。“全家人都围在话筒前,爸爸妈妈讲完,把话筒给了我。”周晓瑾是家中老大,还有两个弟弟,记事比弟弟早,懂事也比弟弟早。她想,或许这便是最后一次通电话时七爷爷点名找她的缘由。
电话中,七爷爷对周晓瑾说的第一句话是:“小瑾子,还记得我教你唱的‘洪湖水,浪打浪’吗?”这是周晓瑾五六岁时,七爷爷教她唱的歌。“我记得啊,是我很小的时候。现在我都长大了,马上下乡当知青了。”隔着电话线,她与七爷爷约定:“等您病好了,再一起唱‘洪湖水,浪打浪’。”
周晓瑾没有等到这一天。1976年1月8日下午,她的父亲接到伯母邓颖超发来的电报,内容是:听消息后不准来京,化悲痛为力量,坚守工作岗位。1978年,周晓瑾考入北京广播学院后,时常到中南海西花厅看望邓颖超,七奶奶告诉她,“不准家属来京”是总理遗嘱。
那是交通、通信都不便的年代,周晓瑾插队的湖南省沅江县农村公社,用全社都听得到的广播喇叭找她。“大喇叭喊我去接电话,爸爸是哭着给我打电话的。”周晓瑾听到消息,也哭了。父亲反而叮嘱她:“不能大哭,因为信息还没有公开。”
新华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国人民播发消息,是在1月9日早上。遵循总理遗愿,周晓瑾独自在洞庭湖边吊唁追忆七爷爷。在她的记忆里,最早与七爷爷相处,便是幼儿园大班时,七爷爷教她唱“洪湖水,浪打浪”,那时她还不理解歌词,被七爷爷抱在怀里,打着手拍学会了这首歌。
周晓瑾一直记得那个日子:七爷爷打乒乓球,她帮爷爷捡球;七爷爷要会见外宾,她和父母在广州珠岛招待所客厅等待……长大后,她专门核对了日期:1963年9月21日,周总理会见的是印度尼西亚客人。
最后一次通电话时,周总理叮嘱周晓瑾,当知青就要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要能吃苦;周晓瑾还与总理约定,等七爷爷康复后,再陪爷爷打乒乓球。她怀抱着与七爷爷再相聚的愿景,到农村插队3年,打着赤脚、挑着百余斤的担子劳动,睡在漏雨的破庙里,经历了苦难的磨砺,七爷爷却再也无法赴约了。
一方水土,承续总理风范
周晓瑾在广州长大,而广州与周总理渊源深厚。
1924年7月,周总理旅法回国后,广州是他领导开展革命工作的重要支点。国共合作期间,他曾在广州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共广东区委员会委员长、军事部长等职务。战争年代,周晓瑾的父母加入解放广东的第四野战军,新中国成立后在南部战区广州军区司令部工作,也安家在广州。
“七爷爷的国内革命生涯是从广州开始的。新中国成立前,他在这里组建家庭,建立统一战线,开展党的建设和军事斗争。”广东省委原办公室主任关相生作了统计,新中国成立后,周总理25次到过广州。“我就很有机会见到七爷爷。”周晓瑾说。
周总理到广州,通常是接见外宾,或者出席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时常打电话给周晓瑾的父亲。周晓瑾始终记得,上幼儿园时,父亲带着她、母亲带着弟弟,骑单车前往广东省委七爷爷居住的招待所。
有时,周总理忙完工作,与他们一起观赏广州军区的歌剧演出,“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弟弟去”。在周晓瑾的印象里,七爷爷、七奶奶会抱她和弟弟,给她水果吃,很亲切。
1967年,周晓瑾将满10岁,上三年级了。当时,一些红卫兵试图砸掉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工艺品,阻止交易会正常举办。周总理来到广州,花了7天6夜时间与红卫兵谈判。“那次,七爷爷也约了跟我们见面”,周晓瑾感受到了七爷爷身为国家总理的辛劳。她引用周总理专职保健医师张佐良医生的判断:“熬夜谈判,没法睡觉,也没法好好吃饭,都是手按着腰去厕所,太累太痛了,就是这样造成了后来的膀胱癌。”
周总理离世时,周晓瑾19岁。忆及从小与七爷爷的相处,她感到温暖如光。前些年,她的父亲离世,自己又在“一刀切”中退休,人生面临至暗时刻,人民日报社原副总编辑梁衡对她说:“你就寻寻七爷爷、七奶奶的岭南足迹。”那以后,周晓瑾找到了人生新方向,用6年时间,一路从广州两广区委军委旧址到汕尾陆丰薛家祠堂,从碣石湾到香港,找到南昌起义撤退到海陆丰时周总理住过的山洞、在渔民家养病的旧房等,写下《信仰——周恩来岭南纪事》,开始集中精力传播周总理的精神。
定居在广州的,还有多位周总理家族后裔。像周晓瑾一样,他们从未借用总理名望,刻意彰显身份,而是做着普通的工作、过着平凡的生活,没有人知道他们与周总理的关系。而这正是他们对总理风范的传承。
(《人民周刊》2025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