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课铃声一响,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的校园瞬间热闹起来。操场、篮球场上充满欢声笑语,教学楼内图书长廊、文化长廊也成了孩子们的热门“打卡地”。
2025年2月,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体育八条”),对学校的课间利用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学期伊始,一场以课间时长改革与体育课程升级为核心的探索,正在这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

巧安排,焕发课间活力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大兴实验小学的校园面积并不算大。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空间里有更多的活动机会?校长沈玉新介绍,“体育八条”出台后,学校第一时间制定了《北京教科院大兴实验小学“健雅”课间活动设计方案》。方案提出,要优化时间与空间分配,丰富活动形式与内容,帮助学生主动掌握健身方法并自觉锻炼,提高课间活动质量。
因此,学校采用分年级、分区域、有主题的方式,一至六年级学生分别在不同的区域进行活动。“学校虽然面积不大,但我们通过合理划分区域,让每个年级都有适合自己的活动场所。这样不仅保证了学生的安全,还能让他们在课间充分放松身心。”学校教务处主任纪晶说。
“考虑到部分学生不愿出教学楼的情况,楼内设有图书长廊、文化长廊、休息区等场所供学生选择。”沈玉新介绍,学校还提供了多样化的活动器材,楼外有毽子、长绳、沙包等,楼内有象棋、五子棋、魔方等益智玩具。各年级老师负责本年级学生课间安全巡视,确保学生在课间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活动。
此外,方案提出“14+1”课间模式——将15分钟课间分为前14分钟的活动时间和后1分钟的课前准备时间。这种模式不仅确保了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活动,还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各年级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和需求,灵活调整活动内容,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到适合自己的活动中。
妙升级,点亮篮球梦想
结合学校“健雅”课间活动设计方案,学校对体育课程也进行了升级。作为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学校,该校对篮球课程进行了整体设计,让每个年级的学生都能有梯度地学习篮球技能。
在谈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时,学校体育教研组组长陈悦说:“这个学期开始,我们每个月安排一场篮球赛。根据学校的篮球传统特色,每个班级都有专门的篮球训练。在体育课上,每周至少保证一次篮球课,给孩子普及篮球基本技能。到中高年级,还有社团训练,提高孩子的篮球技能,为参加区里和市里的比赛做准备。”
陈悦介绍,从大单元开始教学,每节课每个单元都转变了教学方法:“以篮球课为例,从最基础的原地运球、行进间运球到传接球,再到技战术训练,一个学年度下来,至少要保证让孩子们上满18节课程,从而学得更全面、更具体。通过年级比赛、班级比赛、校级运动会等多种活动,孩子们可以扎实掌握基础知识、展现特长。更多的孩子也可以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在操场上展现自我。”
建校以来,学校的拓展器械区一直是学生喜爱的运动场所。拓展器械区分为4个区域,分别是攀岩区、地面拓展区、中空拓展区和高空拓展区。体育老师王好介绍:“我们将拓展练习融入体育课程当中,通过拓展器械的加入,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运动能力。学生的上下肢协调能力、核心能力、平衡能力等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在这里,孩子们可以挑战自我,克服恐惧,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在运动中收获成长。”
齐发力,共筑体育未来
在这一系列的工作中,学校也遇到了一些挑战。沈玉新说:“随着学生体育活动时间的增加,体育课时和课间活动都相应增加,对体育老师的要求也更高了。”对此,学校为体育老师制定培养计划。体育组老师每周四共同教研,设计体育活动和教研规划,并且在市区级的培训中有着特定的研究方向。通过与教研员老师磨课、学习、创新教学方法,以及与其他学校的老师互相借鉴经验,体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不断提升。
针对学生众多、学校体育教师数量有限的情况,学校还将设计家校社联合行动,引进社会资源和家长资源共同参与,同时鼓励家长参与到体育活动中来,通过家长志愿者的形式协助老师组织体育活动。
漫步校园,活力四射的场景处处皆是:操场上,孩子们或在篮球场灵动运球,或在攀岩区挑战自我;走廊里,阅读与休憩的身影同样专注。课间时长改革与体育课程升级的成果,在这里具象为孩子们强健的体魄、明亮的眼眸,以及嘴角上扬的自信。
(《人民周刊》2025年第5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