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出现了一些社会关注的热词。本刊记者采访相关专家予以解读,帮助读者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
未来产业引领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有助于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质生产力,增强国家科技实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完善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航空航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生物医药、量子科技等战略性产业发展政策和治理体系,引导新兴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对此,本刊特邀安徽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未来学院院长,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孙长银进行解读,帮助广大读者深入了解未来产业的发展现状与趋势、机遇与挑战,为相关决策提供参考。
记者:作为安徽大学未来学院的院长,您如何定义未来产业?未来产业有哪些显著特征?
孙长银:未来产业是由前沿技术驱动,当前处于孕育萌发阶段或产业化初期,具有显著战略性、引领性、颠覆性和不确定性的前瞻性新兴产业。这些产业代表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方向,是经济增长的最活跃力量,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也是我国发展和培育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具体来说,未来产业具备以下几个关键特征:
一是前沿技术驱动。未来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颠覆性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这些技术通常处于行业前沿,具有极高的技术含量和创新性。例如,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突破为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
二是战略性。未来产业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战略发展方向,是经济增长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驱动力。这些产业有望培育发展成先导性支柱产业,对整体经济具有深远的影响。例如,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智能制造、智能医疗等新兴产业的兴起。
三是引领性。未来产业在技术和市场方面具有前瞻性,能够引导其他产业的发展方向,推动整个经济体系的转型升级。例如,深海探测技术的发展,为人类探索海洋资源提供了新的空间。
四是颠覆性。未来产业涉及的技术和产品往往具有颠覆性,能够改变现有的产业格局和生活方式,带来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遇。例如,随着智能网联汽车的发展,人们对自动驾驶、智能交通的需求不断增加。
五是不确定性。由于处于发展阶段,技术和市场的不确定性较高,存在风险和挑战。
记者:建设安徽大学未来学院(新校区)是推动扩大“双一流”优质高等教育资源、支撑“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强省”的重要举措,该项目已列入《安徽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教育提质扩容重大工程。面对国家发展未来产业、储备未来技术和人力资源、助力未来产业布局,高校可以提供怎样的科研和人才支持?安徽大学筹建未来学院具备哪些优势?
孙长银:“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的“三个面向”,成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指导方针。高校是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要着力强化有目标、有组织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助力未来产业发展。一是超前布局和储备未来技术,构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的良好生态,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夯实发展未来产业的战略支撑,以科技创新赋能未来产业发展;二是超前布局和储备未来产业人才,通过科教融汇、产教融合,着力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未来产业发展提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安徽大学作为安徽省属唯一的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拥有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建设未来学院(新校区)具备以下优势:
一是国家战略支持优势。为应对人口达峰,国家重点支持优质高等教育。如国家实施“两重”布局的“提升人口高质量发展”战略中,重点支持“双一流”高校新校区建设。教育部等三部委制定的教育提质升级“两重”实施方案,进一步加大对“双一流”建设高校新校区建设支持力度。安徽大学作为安徽唯一省属“双一流”建设高校,近年来积极承担高等教育提质扩容任务,连续五年扩大招生规模,连续4年扩大产业急需人才招生规模,本科生由每年的5900人,扩大到2024年招生8800人,在校生规模也从3.38万人增长到4.95万人,满足了人民群众上好大学的需求。
二是学科基础雄厚优势。安徽大学近年来围绕未来产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新设了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学院,分别获批智能科学与技术、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交叉学科的博士学位授权点,组建了智能学部,成立了具身智能研究院,聚焦“大模型+机器人”在工业制造、交通物流、医疗服务、军事对抗等方面的潜在应用空间,研发相关领域人形机器人等,服务支持未来产业。
三是区位和平台优势。安徽大学位于长三角地区,可以与周边优质、丰富的产业资源、科研机构和高技术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形成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可以整合校内外的科研平台和资源,打造高能级的科研创新平台,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孵化。
记者:根据《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应从哪些方面开展相关工作?
孙长银:一是加大财政投入。政府应增加对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发和未来产业的财政投入,设立专项资金支持未来产业的发展。例如,可以设立未来产业研发基金,支持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展前沿技术研究。
二是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鼓励和规范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等,更好发挥政府投资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向未来产业聚集。例如,政府可以通过税收优惠、投资补贴等政策,吸引社会资本投资未来产业。
三是完善金融支持政策。建立健全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金融支持体系,提供长期稳定的资金支持,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和风险。例如,可以探索投贷联动、投保联动、投债联动等新模式,为未来产业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四是加强政策引导和激励。制定和完善推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和措施,如税收优惠、人才引进、知识产权保护等,激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大投入;对从事未来产业研发和生产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研发补贴等优惠政策,鼓励其增加研发投入。
记者:面对国家大力发展未来产业,您有哪些展望与建议?比如,学生、企业可以如何把握未来产业的发展趋势和机遇?
孙长银:面对国家大力发展未来产业,学生和企业可以把握以下发展趋势和机遇。
对于学生来说,一是胸怀科技报国之志。在校大学生要充分认识到未来产业对中国推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参与国际激烈竞争,具有重要意义,要树立远大志向,积极投身科技报国这一伟大事业中。二是紧跟前沿科技动态。密切关注新兴技术和未来产业发展动态,如人工智能、类脑智能、量子科技、原子级制造、生物制造、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氢能等,找准自己的兴趣和学习方向。三是加强学习和实践。掌握前沿科技知识和技能,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和实践活动,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四是参与创新竞赛和项目。通过参加各类创新竞赛和项目,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如参加“挑战杯”“互联网+”等创新创业竞赛,展示自身的创新成果。
对于企业来说,一是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与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关键技术研发,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二是积极布局未来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和业务领域,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三是注重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建设。申请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的创新成果,提高企业的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四是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上下游企业建立战略联盟,形成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共同推动未来产业的发展。
(《人民周刊》2025年第2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