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根基。诸葛亮提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用俭朴淳养品德;李绅用“粒粒皆辛苦”表达粮食的来之不易,提醒人们节约粮食。节约粮食不仅是生存的需求,更是道德与社会责任的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倡导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在全社会营造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浓厚氛围。
日前,《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布,提出粮食节约减损行动、全民节粮意识提升行动、餐饮行业反浪费行动等节约措施。如何做到减少浪费,让节约粮食真正“由口入心”?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接受本刊专访,给出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具体建议。

精准治理 新方案推动粮食节约
记者:食物节约是我国长久以来的重要议题,为此国家积极付诸行动,采取节粮措施。目前节粮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请您解读新出台的《方案》,它致力于实现哪些目标?
郑风田: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在粮食与食物的节约方面已经取得较大进步:2021年,国家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印发《粮食节约行动方案》;河北等省份开展机关食堂反食品浪费试点,为全国范围的食品节约行动提供了宝贵经验。随着各类法律法规和制度的逐步完善,粮食节约和反食物浪费的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法治基础。
法律对企业和大型单位等形成约束,但对个人而言,食物浪费的现象依然存在,亟待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每年损失浪费的食物超过22.7%,约9200亿斤,若能挽回一半的损失,就够1.9亿人吃一年。这一数据十分震撼,粮食节约、减少浪费十分紧迫。
宽泛地谈节约收效有限,必须搞清楚粮食在哪些环节浪费,再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机制解决。《方案》以更多角度、更有针对性的条款促进粮食节约和反食品浪费,在粮食减损、节约意识、反粮食浪费等角度都出台具体行动,提供了更为科学、系统的指导。例如,要加强损失浪费的统计,调查在哪些环节、哪些种类上浪费较多,针对性地减少浪费。一方面,可以检验反粮食浪费的成效,让被浪费的粮食不再是一笔“糊涂账”;另一方面,可以对比出不同地区粮食浪费的多少,通过对比刺激减少浪费。
以《方案》为契机,全社会将形成节约粮食、合理消费的良好风气,为推动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节约减损 建立粮食节约长效机制
记者:《方案》要求加快形成切实管用的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加力解决粮食损失和食品浪费问题。您认为,应如何健全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
郑风田:粮食和食物节约长效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且具体的工作。从田间到餐桌,粮食经过种植、采收、储运、加工、销售、消费等流程,每一环节都可能造成流失。例如,机械化收割将粮食遗留在田地里,无法完全收获,离粮食颗粒归仓的目标有一定距离;粮食成熟季节碰到恶劣天气,潮湿与储藏条件不足使粮食发霉,造成浪费;餐饮行业是粮食浪费的重灾区,尤其在前几年,“暴发户”的炫富心态造成大量粮食浪费。
要减少浪费,不能仅仅依靠喊口号、贴标语,而是在被浪费的重点环节进行把控、形成长效机制,这也正是《方案》提出的重点。国家提出,要加强采收设备的研发,降低粮食落在地里的损耗;再通过烘干机等设备,降低粮食因天气原因烂在地里的损耗;餐馆现在主动提供打包服务,让打包成为大家尊重的行为;很多食堂推出小份菜、自动打饭机,最小计量为一两,吃多少打多少,也能有效避免浪费,让节约离每个人更近。
提升意识 让节约粮食“由口入心”
记者:现在,我国已经解决了人民群众吃饱饭的问题,为什么依旧强调节俭、倡导节约文化?如何能让节粮理念更好地“由口入心”,成为社会共识?
郑风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在高基数上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解决了14亿人的温饱问题。生活水平提升意味着粮食供应始终要维持在稳定且高质量的水平线上,而这背后需要消耗大量的资源以及人力、物力。粮食生产面临的挑战依然诸多且复杂,粮食节约始终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大课题。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良好品质,近年来,我国节约的理念已经建立,整个社会追求可持续发展。节俭正慢慢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与行为规范,节约意识对人们的影响大于惩罚机制。然而,要让节粮理念真正深入人心,还需多管齐下,从不同层面深入推进。
教育体系是节粮理念传播的主阵地。从幼儿园到大学,节粮教育都应成为日常教学中的一环。从语文课本中的《悯农》,到生物、地理等课程深入讲解粮食生产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再到思政课、国情教育中融入粮食安全教育、勤俭节约教育,学校要全方位、多层次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粮食观,将节粮理念融入到学生的思想和日常生活中。
媒体在传播节粮理念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平台应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传播形式多样的节粮主题内容。对于不良示范行为加以打击,如加强对粮食浪费现象的曝光和监督,取缔那些为吸引眼球过度吃喝的短视频“吃货”主播,因其不仅对个人健康不利,还会对社会造成极大负面影响。通过这些举措引导社会正能量,营造良好的节约氛围。
政府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执行方面,也应充分体现对节粮理念的支持与引导。一方面,加大对粮食生产、储存、运输等环节的科技投入,通过研发和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设备,提高粮食生产效率,减少各环节的损耗;另一方面,制定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严重的粮食浪费行为进行明确界定和相应处罚,为节约粮食提供法律保障。只有通过多方共同努力,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播节粮理念,才能让节约粮食真正“由口入心”,在全社会形成浓厚的节约氛围,使节约粮食成为每一个公民的自觉行动,为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人民周刊》2025年第2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