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是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简称“北大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北大国发院前身是林毅夫等六位海归经济学博士于1994年创立的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2008年改名为国家发展研究院。北大国发院是中国经济学界重要的学术交流平台,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产生了一批有影响力的政策建议,见证了三十年来中国经济的成长。本期“人民财经”栏目刊发林毅夫、黄益平等知名学者的文章,通过学术与现实的结合,回溯历史,瞻望未来,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
从1994年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发院前身)成立至今,北大国发院经过三十年不懈努力,在教学、科研和智库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目前已成为我国经济和管理学科办学的佼佼者。
秉承家国情怀、高度自信、和而不同、求同存异的独特文化理念,而立之年的北大国发院将再接再厉、勇毅前行,书写下一个辉煌三十年的壮丽篇章。

意在人才培养
在人工智能时代,相比技术,人反而更重要。同时,人工智能时代快速发展,研究者反而要慢下来思考,做真正契合时代同时又不会被AI左右的研究,做出创新。2024年11月30日,第二十四届中国经济学年会在北京大学开幕,这是圆桌论坛上,主持人、北大国发院副院长张丹丹所做的总结陈词。
论坛现场气氛热烈,围绕“人工智能发展与经济学研究”这一前沿主题,来自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南京大学经济学院的知名专家教授各抒己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中国经济学年会旨在加强中国高等院校经济类院系与国内外其他经济学科研及教学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广大从事经济学教学、研究的学者和学生搭建一个开放与互动的平台,以促进中国经济学教学与学术研究水平的提高,构建中国经济学界自由包容与严谨务实的学术环境,为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今年正值北大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这也是继2001年其主导发起并承办首届中国经济学年会之后再次承办。43位国内一流高校经济学院(系)负责人、137篇入选论文作者、17家知名出版单位与一流学术期刊的相关负责人等齐聚北大,论文专场多达77场,盛况空前。
三十年栉风沐雨,三十年披荆斩棘,北大国发院一直致力于提升经济学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建言献策,推动中国经济学研究走向世界前沿。在年会致辞中,北大国发院院长黄益平表示,中国经济学年会是国发院围绕这一目标所做的尝试之一,在全体理事单位和全国众多高校的共同努力下,如今它已经发展为一个兼具规模和质量的全国性经济学交流平台。着眼于现实变化,未来还需大家共同努力,将经济学发展为具有高度创新性的学科,以更好地理解世界、推动世界进步。
力在改革开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从1994年成立以来,北大国发院先后培养了两万多名学子。2024年9月22日,北大国发院举行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许多优秀师生代表回到母校,表达感激之情。曾经的北大国发院党委书记、副院长余淼杰如今已是辽宁大学校长,曾经的北大国发院学生陈斌开、李嘉如今已分别是中央财经大学副校长和新加坡管理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和很多校友一样,他们的成长都离不开北大国发院的培养和支持。
陈斌开说,他学习经济学的入门读物包括林毅夫的《中国的奇迹》、易纲的《货币银行学》、周其仁的《收入是一连串事件》、海闻的《国际贸易》、张帆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等,图书作者正是北大国发院的老师。“这些著作都充满思想的光芒,尽管我学习经济学很晚,但学的都是顶级经济学家的思想,让我能在更短的时间内理解经济学的精髓。”
“在整个求学期间,学院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严谨的学术训练,还经常为大家创造与国内外知名学者交流的机会,拓展我们的知识边界,增长见识,加深我们对经济学广度和深度的理解。”李嘉感谢国发院为学生们的成长成才创造不可多得的条件。2006年,他去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正是由于在国发院打下的牢固底子,他和大部分同学一样,至今能在国际学术界游刃有余。
庆祝活动当天,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原院长钱颖一的致辞令人印象深刻。他剖析了改革开放和北大国发院之间的关系。在他看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催生了北大国发院,而国发院不仅是改革开放的产物,更是改革开放的重要推动力量。从对经济学教育的推动、推动了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化、对经济改革开放发展的政策影响、对开放的贡献四个方面,钱颖一逐一分析了北大国发院对改革开放的推动作用。“中国四十多年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而改革开放离不开思想。”他期待北大国发院秉承北大“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传统,继续为推动改革开放作出贡献。
志在伟大复兴
林毅夫是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创始主任,也是北大国发院的名誉院长,在国发院成立三十周年庆祝活动上,他不无感慨:“回想国发院这三十年来走过的道路,取得的成绩远远超过了三十年前我们几位创始人的设想。”
从只有六位教授到有五十多位教授;从没有自己的学生到有了自己的本科生、博士生、MBA、EMBA,甚至国外学生;从只有两间半办公室到拥有规模庞大的朗润园、承泽园……
他欣喜于国发院的学生已经成为各个领域的中坚力量,而且遍布海内外;他骄傲于国发院成为国家首批高端智库之一,许多理念被认同和仿效。回首三十年国发院取得的成绩,他将原因归结为三点:天时、地利、人和。
“我们有改革开放的天时,时代对我们的学术和观点有需求;我们有北大的地利,其包容开放让我们很多突破条条框框的想法能够落实;当然更重要的是人和,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创始的几位老师都是一时之选,后来加入国发院的老师也都是同时代的精英,我们能够齐心协力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林毅夫口中“共同的目标”,就是一群充满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共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奉献一己之力。
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姜国华详细阐发了北大国发院遇上的“天时、地利、人和”,尤其是“地利”和“人和”。他说,北大国发院的创立和成长得益于北京大学充分包容和支持创新的环境。北京大学始终高度重视国发院的发展,历任校领导、各行政部门和兄弟院系都在不同阶段给予了大力支持。北大国发院的创立和成长还得益于国发院拥有一支强大的教职员工队伍。“国发院名师专家云集,尽管不同学者的学术观点不尽相同,但大家都致力于推动经管学科的发展,能够一起开展研究,共同讨论合作,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出许多有影响力的成果……”
从三十年到一甲子,甚至更加久远的未来,北大国发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姜国华勉励国发院同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从科研、育人、咨政服务等方面不断创造新成绩,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力量。
(《人民周刊》2024年第24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