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届通用人工智能前沿论坛——

“AI+”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本刊记者 赵丽岳    2025-01-16 14:33:21    《人民周刊》

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人工智能+”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意味着我国正加强顶层设计,推动人工智能有序赋能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以人工智能为引擎的新质生产力。

2024年12月7日,首届通用人工智能前沿论坛在北京举行。论坛由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跨媒体通用人工智能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通用人工智能学会共同主办,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40余所高校的200余位青年学者,聚焦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科研进展、人才培养及最新成果,共同探讨未来发展中的挑战和对策。

 

低空经济成为新质生产力典型代表和发展方向。(资料图)

 

“通计划”培养顶尖人才

自2023年起,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联合全国10余所知名高校开展“通用人工智能协同攻关合作体人才培养计划”(简称“通计划”)。该计划旨在加强院校之间的合作与资源共享,致力于培养通用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满足国家对人工智能领域日益增长的人才需求。“通计划”通过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使学术研究与产业需求更加紧密地结合。

“通计划”启动一周年之际硕果累累,本次论坛上,青年学者们展示成果海报,对研究背景、实验方法、具体案例等进行交流。现场学术氛围浓厚,探讨中创新火花闪动。

有些人曾有过这样的想象:拥有一双超凡的机械灵巧手,能够替代人手完成各种任务——从端水倒茶的日常琐事,到抢险救灾的危急行动。这不仅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也逐渐成为科技工作者追求的目标。让智能机器人实现自然场景中的交互,需要机器人具备对物体状态持续而稳定控制的能力,而关键就在于机械灵巧手的抓握技能。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博士研究生李宇飏针对机械灵巧手进行研究。他介绍,其研究实现了多指机械灵巧手同时抓取多个物体的动作设计和执行策略,采用新颖的两阶段多物体抓取方法,包括生成预抓取提案和执行抓取并提起物体两部分。这一成果展现了多指机械灵巧手同时抓握多个物体的能力,体现出先进机器人设计更高的执行能力上限,将提升服务机器人在实际环境中的适应性和效率,助力智能设备进入更多实际应用领域。

“AI+产业”推动经济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人工智能+无人机”形成的低空经济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多模态交互与学习论坛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刘偲以《基于大小模型协同的视觉语言导航》为题作报告,展示了无人机如何通过视觉感知和自然语言指令实现智能自主导航,培育新兴领域,推动经济发展迈向智能化、高效化。

她表示,低空经济以无人机为核心,正在物流、农业和电力巡检等领域大展拳脚。例如,无人机在物流配送中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在农业生产中精准喷洒农药、监测作物生长;在电力巡检中快速排查隐患、保障安全。这些场景生动诠释了人工智能如何转变传统生产方式,推动生产力实现质的飞跃。

 

图为无人机视觉语言导航示意图。

 

“为了充分释放无人机在各个领域的潜力,我们的目标是将更强的智能注入无人机,使其具备更高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这不仅仅是让无人机按照预定的路线飞行,而是让它们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感知和理解周围的情况,精准执行任务。”刘偲说,其团队研究的全新技术——视觉语言导航即可帮助无人机实现精准执行任务的目标。这项技术不仅能够通过摄像头捕捉周围环境的图像,还能够根据人类的语言指令规划飞行路径,让无人机既能“看得懂”,又能“听得懂”。

例如,当向无人机下达“飞到那片红色屋顶的区域”指令时,无人机需要首先通过视觉识别找到“红色屋顶”,然后规划出一条安全且高效的飞行路线。为了实现这一点,无人机需要具备强大的环境感知能力和即时决策能力,能够在复杂的地形和障碍物中实时调整飞行策略,确保任务顺利完成。

人工智能与无人机场景应用的深度融合,使得无人机将不仅仅是工具,更是能够自主学习与决策的智能伙伴,成为人工智能在生产力领域深度应用的典型代表,为社会和经济转型注入创新活力。刘偲表示,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5G等技术的快速发展,低空经济正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黄金时代。未来,无人机将不仅仅是工具,还会成为一个具有自主学习和决策能力的智能伙伴,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为我们带来更加便捷的生活。

作为引领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和经济发展的新动能,人工智能不仅改变了生产工具的形态,还重新定义了生产关系与资源配置方式。从机械手的灵巧抓取到视觉语言模型的优化,这些技术突破正将人工智能从单一任务的辅助工具,转变为跨领域协作的核心动力。此次论坛为顶尖学者搭建交流平台,推动技术突破与产业融合,为我国在国际人工智能竞争中占据制高点提供了强大助力,彰显出人工智能在未来社会发展中的战略意义。

 

(《人民周刊》2024年第24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24期

上一篇:生成式人工智能:以人为本,智能向善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