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护国寺街9号的梅兰芳纪念馆,一处古朴雅致的两进四合院,曾是清末庆亲王奕劻府邸用作马厩的一部分,也是梅兰芳生命最后10年的居所,如今已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24年9月,梅兰芳130周年诞辰到来之际,纪念馆完成修缮提升,以崭新的风貌面向社会公众重新开放。故居修整如新,展陈别具匠心。踏入院落,探访首站便是进入宅院南部的一排倒座房中,经由对“最美奋斗者——梅兰芳艺术人生展”的参观,感知梅兰芳精彩的生命历程、超凡的艺术成就。
梅兰芳的一生,是声名卓著的一生:民国时期,年少成名于沪上,红极一时;抗战期间,蓄须明志、称病罢演;新中国成立后,选择留在祖国、回到北京,为共和国文化和外交事业作出了突出贡献。
生命最后的10年时光,梅兰芳兼任中国戏曲研究院院长、中国京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诸多职务,成为新中国戏剧界、文化界拥有至高社会声望的执旗手。这位声名显赫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新中国第一代文化领军人,晚年所居宅院为何是仅有盈尺之地的王府的一部分?开设在故居的主题展览对梅兰芳一生的综括,为何并非广为人知的“四大名旦”之首、“剧界大王”,而是“最美奋斗者”?近期,梅兰芳纪念馆副馆长张俊苹、梅兰芳曾孙梅玮向记者讲述了与梅兰芳故居有关的轶事,以及纪念馆对梅兰芳的永久铭记、深切怀念。
居所变迁,映照兰风梅骨
步入梅兰芳纪念馆,在“最美奋斗者”展览开篇处的展柜中,陈列着一册《梅氏缀玉轩剧目》抄本。“缀玉轩主人”是梅兰芳常署于书函中的别名,而名为“缀玉轩”的梅兰芳书斋,在梅兰芳的存世物件中最早出现,是他在北京原无量大人胡同梅宅书房里的留影。
梅兰芳一生寓居多处,无论祖籍江苏泰州,还是他成长的北京、成名的上海,都以故乡、故居等名义,为他修建了纪念场馆。北京作为梅氏家族的发迹之地,伴随着梅兰芳事业轨迹的变迁,更是曾有数座宅院留下他少年、中年、晚年的生命足迹。历经百余年岁月洗礼,迄今只余护国寺街9号的一处开放院落,承载后人对他的追忆和缅怀。
那些见证一代京剧宗师由青涩走向成熟的早年旧居,为何在时光的沉淀中掩埋进了历史的尘埃?又是怎样的居所,陪伴了梅兰芳艺术生涯如日中天的时段?忆及梅兰芳一生中值得称道的住所,梅玮特别提及了民国时期,梅兰芳在原无量大人胡同买下的七进四合院。“当时,梅先生已经在上海成名,实现了绝对的财富自由。那座宅院是梅先生买给祖母的,院中亭台楼阁、水榭游廊等应有尽有,他希望祖母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
这处七进四合院,也是当时我国对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窗口。“家中总是宾朋满座,很多外国友人到中国参观访问时,不是先到国民政府或外交部,而是先来梅宅拜访,可见那时外国友人对梅先生的了解和尊重。”梅玮追忆,时任瑞典王储古斯塔夫六世夫妇、美国前总统威尔逊的夫人、印度诗人泰戈尔、英国作家毛姆等政要名流都曾来访,这座住宅成为梅兰芳接待外宾的场所,也唤起了他推动京剧和中国传统文化走出去的信心。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梅兰芳在抗战期间息演罢唱,生活一度陷入困顿。“为了养活戏班,他卖掉了这座七进大宅院。”梅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由上海返回北京,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关怀下,居住到清代庆王府马倌曾住过的两进四合院中,这便是如今已成为梅兰芳纪念馆的护国寺街9号。
“周总理原本打算,安排梅先生住回原无量大人胡同的宅院,但是梅先生说,那座房子早已卖掉,里面已经住满了人,如果自己住回去,现在的住户去哪里?不是给大家添麻烦吗?”梅玮追溯,梅兰芳没有回到原本的住宅,而是请周总理重新寻找住处,说:“我有地儿住就行。”
正是在护国寺街9号的两进小院中,梅兰芳度过了生命最后的10年光阴,这也是他为新中国文化事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10年。居所变迁,映照出梅兰芳的如兰品质、君子风度。梅玮说:“梅先生作为成就这么高的京剧表演艺术大师,仍然永不觉得自己是‘角儿’就要如何,也永远不会对国家提出任何非分的要求。”
水墨丹青,呈现九畹华彩
梅兰芳纪念馆的西跨院,开辟出一间单独的房舍,设置了“梅苑丹青——梅兰芳书画展”,40余件书画文物展示着梅兰芳炉火纯青的绘画技艺。
“梅先生从小就喜欢绘画,创作了很多绘画作品。他的绘画水平很高,绘画对他的戏剧表演影响很大。”梅玮介绍,梅兰芳有200余幅绘画作品收藏在梅兰芳纪念馆,“梅苑丹青”等展览公开展陈的画作中,不乏徐悲鸿为梅兰芳所绘的《天女散花图》等名家作品。
“馆藏书画类文物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梅兰芳先生自己的画作,另一类是梅兰芳先生收藏的书画作品。”张俊苹向记者说,书画类文物是梅兰芳纪念馆的藏品中较为丰厚的类别,其中有17件藏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梅兰芳的水墨丹青技艺,有着梅氏家族的薪火传承。张俊苹介绍,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就擅写八分隶。“我们有一件馆藏文物,是梅巧玲先生的隶书对联作品,也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还有一件馆藏文物兰花扇面,是梅先生的父亲梅竹芬先生所绘。”至梅兰芳一代,他不仅曾拜王梦白等国画家为师,还曾与齐白石、张大千、吴昌硕等书画大家切磋,并收藏了不少师友相赠的精品佳作,“学过书画,擅长绘画,在仕女画、花鸟画、佛像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功底”。
丹青艺术之于梅兰芳,是工作之余的生活雅好、文艺才能的延伸拓展,也在艰难岁月撑持了他的如梅傲骨、气节坚守。抗战期间,梅兰芳拒绝为日本人站台助阵,银行存款被日方冻结,绘画曾是在窘迫年月里,梅家的一项重要收入来源。梅玮说:“那时梅先生不登台演出,没有收入,以卖画为生,同时传道授业。”
“梅苑丹青”展厅中,几页已经泛黄的卖画定件记录单,成为梅兰芳以画寄情、坚贞不屈的印记留存。观画面所绘题材,囊括了仕女、佛像、红梅、绿竹、月影……涉及宗教、人物、风景等多种类别;画件所售价码,单件830元、950元、1280元、1320元……不一而足,数额之中不仅有名气溢价,更有买主友人对他的钦佩与支持。在卖画度日的艰辛时光里,梅兰芳以画笔为道具、以画纸为舞台,绘出了内心的慎独守正,守住了立场的不折不挠。
在梅玮的讲述中,这些绘画作品和史料文物内蕴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即便在当今的日本,仍然深受推崇敬重。2009年,梅玮和团队曾经前往日本布展宣传,策展期间一度踌躇,“蓄须明志这段史实展不展?日本的策展人回答,一定要展出来,因为这段史实体现出梅先生的爱国情操,这种操守受到日本人尊重,应当让日本人了解。”
多能多艺、涉猎广泛的梅兰芳形象,也应当为更多人所知晓。梅玮介绍,小提琴、钢琴、古琴等中外乐器,梅兰芳都有所研习。为丰富对梅兰芳生命华彩的展现,梅兰芳纪念馆自2023年6月起,历经1年多闭馆修缮,重新策划了展陈设计,充实了展品内容,拓宽了展览面积,更新了展陈方式。
“东厢房呈现的是梅先生在台前的舞台艺术风采,西厢房讲述的是梅先生在幕后的生活兴趣、爱好和钻研,北屋是对梅先生客厅、书房、卧室等生前陈设的还原。”张俊苹对梅兰芳的艺术人生作出更加全面的评价,“他既是一位戏曲表演家,也是一名书画家,还是一个收藏家。”
文献留影,见证芳华新生
“纪念馆已经10多年没有大修过了。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我们组织实施了梅兰芳旧居主体修缮、陈列展示提升等4个项目。”张俊苹向记者介绍,焕然如新的梅兰芳纪念馆,从南倒座到东西两侧厢房,从地面铺砖到北屋主屋,从消防安防到主体建筑,都做了整体的改造升级。
展陈布局扩容后的梅兰芳纪念馆,陈列出许多罕见的文物藏品,其中一枚红色条形徽章,篆刻着“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字样,是1953年梅兰芳带领京剧团奔赴抗美援朝现场,为志愿军战士慰问演出的纪念。“10月至12月,朝鲜很冷,下雨天,梅先生冒着雨给战士们演唱。工作人员说:‘外头下雨了,您就别唱了。’梅先生回答:‘这么多战士等着我出台,我不唱,他们不就白白坐在这里挨了一顿雨吗?’”梅玮讲述,作为我国政府指派的赴朝鲜慰问团副总团长,梅兰芳不顾雨天对身体和嗓音的影响,兑现了为战士们演出的承诺。
“最美奋斗者”展览将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艺术道路的转向定名为“新生”。梅玮说,就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梅兰芳毅然决然地选择留在祖国大陆,与中国共产党并肩同行,为崭新的中国把薪助火。“毛主席、周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对梅先生敬爱有加。”1949年10月1日,梅兰芳同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道,登上天安门城楼,亲身参与了开国大典,见证了新中国诞生的历史时刻。
在梅兰芳纪念馆的展陈文物中,新中国成立以后梅兰芳的留影,少有施朱傅粉的舞台照,而是常见他在郊区为农民演出、在煤矿和工人交流、在部队与战士联欢……“除了川渝地区、新疆、西藏、海南、台湾等地外,祖国各地梅先生几乎都跑遍了。到每个地方,他都不是作为贵宾被接待,而是下农村、到基层、进部队,带领京剧团为老百姓、工农兵表演。”梅玮对此作出评价,“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后,梅先生成了传播京剧艺术,乃至中国文化的排头兵。”
文学家鲁迅曾在报刊发表文章《略论梅兰芳及其他》,公开批判梅兰芳的表演“雅是雅了,但多数人看不懂”。梅玮介绍,在民国时期,梅兰芳的演出“一张戏票需要1个大洋,那时一个条件不错的家庭,月收入不过两三个大洋,所以并不是所有老百姓都能看得起梅先生的戏”。新中国成立后,梅兰芳坚持把自己的戏票价格降下来,惠及万千普通百姓,他的表演几乎成为人人喜闻乐见的大众艺术,“梅先生到全国各地演出,很多人抢不到票,有时还会为他们专门加演”。
1959年7月1日,在新中国成立10周年之际、中国共产党诞生38周年纪念日当天,中国戏曲研究院党支部为梅兰芳举行了庄严的入党宣誓仪式。梅兰芳纪念馆中收藏着为加入中国共产党,梅兰芳撰写的近万字《自传》。在《自传》中,梅兰芳将自己定位为一名“艺术劳动者”。梅玮追忆,梅兰芳对自己的艺术生涯曾作出阶段性总结,“他说,自己从一个过去的老艺人,变成了一位人民艺术家”。
纪念展陈,铭记梅韵百态
在全国各地多处梅兰芳纪念场馆中,以护国寺街的梅兰芳故居为基础修葺改造而成的北京梅兰芳纪念馆,保藏着梅兰芳最多的生活留痕。“有一些特别经典的老照片,还有梅先生收藏的几千件戏单等。”张俊苹对记者说。
这些馆藏珍品和照片留影,向世人展示了梅兰芳晚年日常居家的形象侧面:时而在庭院执剑练功,时而与子女探讨戏剧艺术,时而儿孙绕膝尽享天伦之乐……生活似乎多姿多彩、乐趣无边。“很多照片都是‘摆拍’,尤其是在院里的这张,角度一看就是,哪个摄影师会爬到房顶去拍家庭生活照?”梅玮认为,梅兰芳事实上并没有太多时间在家中陪伴亲人、安度晚年。
梅玮是梅兰芳第四子梅葆琛之孙,他曾听父辈回忆,“吃饭都不和爷爷在一个屋里,梅先生在厅堂接待客人,要在客厅吃饭、交际,小朋友在另一个地方吃饭,很少有机会和爷爷坐在一起聊天相处”。在家人的记忆里,梅兰芳或者到全国各地带团演出,或者出现在单位和国家的各项会议与活动里,即使身在家中,也总是忙于招待访客、授徒传艺。“梅先生与家人拍摄这些珍贵合影的过程,或许是在他生命的最后10年间,为数不多与家人相聚、享受晚年生活的时光。”
在梅玮看来,梅兰芳能够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誉,是因为他付出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牺牲。“我们看到梅先生的一切,似乎诸事顺遂,其实他并不是天生就一帆风顺。他所经历的,是很多人无法忍受的。”梅兰芳3岁丧父、13岁丧母,不满30岁时,原配夫人王明华诞下的一双儿女相继夭折。“孩子没了,家里出了这么大的事,是多重的打击!如果换成一般人,也许就暂时不演了,而梅先生照常演出,没有影响到他的艺术。”
1961年5月,就在梅兰芳与世长辞前夕,他还在中国科学院为科学家们表演。梅玮介绍,梅兰芳是因心绞痛而被送到了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刚开始以为是胃痛,到了一查才知道,是急性心肌梗死。这种病放到现在,做一个心脏搭桥手术就没事了,那时技术达不到,只能服药保守治疗,养了8天,都好得差不多了。”
梅兰芳住院期间,周恩来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曾前往医院探望。“梅先生还说,赶快准备去新疆的火车票,好了以后要去给新疆观众演出。8月8日早晨,急性心肌梗死复发,没有抢救过来。”梅玮分析,梅兰芳病逝的根本原因在于过劳。“他把一生都奉献给了京剧,奉献给了艺术,奉献给了国家。”
梅兰芳纪念馆以展陈藏品,永远铭记着作为京剧表演大师的梅兰芳、精于绘画的梅兰芳、赤诚守节的梅兰芳、为平民演出的梅兰芳……而身为家人和后人的梅玮,看到了勤勉不怠、心怀大爱的梅兰芳,这也是内外兼美、不懈奋进,被中宣部表彰为“最美奋斗者”的梅兰芳。
梅开百态,气韵无限。张俊苹介绍,2025年即将迎来梅兰芳访美95周年和访苏90周年,梅兰芳纪念馆正在为此筹备相关主题展览、研讨等活动。梅兰芳67年的艺术人生,呈现出的诸多品质和形象剖面,皆如梅如兰、馥郁芬芳,丰盈了梅兰芳纪念馆的展陈设计,吸引着各地参观者纷至沓来,也留下了无穷余味、无尽回响,令后人受益匪浅、流连忘返。
(《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