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梅氏后人忆大师:

一纸合约见证“穆桂英”传奇

本刊记者 武凤珠    2025-01-03 11:29:38    《人民周刊》

精工细作的梅兰芳手办、绝版珍藏的梅兰芳唱片集、萦绕耳畔的京剧梅派唱腔……为迎接梅兰芳诞辰130周年,北京首都图书馆举办的一场场活动引人瞩目:10月22日,“梅香永在——纪念京剧大师梅兰芳诞辰130周年”主题展开幕;10月27日,梅兰芳曾孙梅玮莅临“梅香永在”纪念活动现场,与公众零距离互动,讲述梅兰芳精彩纷呈的人生故事。

早在活动开场前,梅玮便已等候在一侧登台处,令人隐约看到百年前梅兰芳候场时的样子。作为梅氏后人,梅玮的身上彰显着梅兰芳的品质;作为梅兰芳纪念馆馆员,他所坚持传承的事业,也是对梅兰芳一生成就的延续。

 

图为梅兰芳赴上海演出签订的合同,1923年他的每月包银已达到民国大洋1.5万元。本刊记者 武凤珠摄

 

一举成名,沪上大放异彩

记者:梅兰芳所生活的民国时期演艺圈,与当今时代的演艺圈不可同日而语,那时尚不具备网络、电视、广播等传播媒介,一名表演艺术家能够被大众普遍了解和认可,成为“当红明星”,需要通过怎样的途径?在目前的存世文物中,有哪些物品见证了梅兰芳首次走红的过程?

梅玮:梅兰芳纪念馆中保存着一张有意义的纸,是梅先生1913年第一次去上海演出时,与上海戏院签订的一份合同。当时,梅先生19岁,搭着京剧表演艺术家王凤卿先生的戏班,担当第二主演。王凤卿先生非常看重梅先生,不仅邀请梅先生跟随戏班去上海演出,而且向戏院老板提出,由梅先生主演一出大轴戏。

大轴戏,就像现在的晚会中最后一个压台节目,一场演出中辈分最高、资历最深、演出最精的演员才有资格演唱。那时,梅先生一般都是演中轴,也就是表演排列在中间位置的节目,让他表演大轴戏,他非常紧张,觉得自己太年轻,不知道能不能完成这项重要任务,有点不敢接。戏院老板则是要看票房的,梅先生还没有那么大的名气,老板担心观众不买账,会亏本。王凤卿先生当即在梅先生面前向戏院老板表态:“如果亏本了,钱从我的份里扣!”在王凤卿先生的鼓励下,梅先生非常感动,下定决心一定要把演出完成好。

梅先生在上海首次演出的大轴戏,是传统剧目《穆柯寨》,他饰演的角色是青年穆桂英。穆桂英是一名武将,梅先生为了演好这个角色,专门在上海现学了大约15天时间。在这个过程中,梅先生扎实的表演基础发挥了重要作用。京剧表演,云手、耍鞭等很多动作都是程式化的,唱、念、做、打的基本功都已经印在梅先生的脑子里,所以对他来说,学一出戏并不难。老师一点拨,梅先生的脑海中就有了动作的轮廓和身段,老师再稍点拨,这个唱段就学会了,这也是梅先生一生能够表演200多出剧目,青衣、花旦、刀马旦等全面发展的原因所在。

《穆柯寨》的演出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很多观众一下子被梅先生迷住了,梅先生在上海一举成名,连演40天,后来又先后四五次到上海,几乎每次都演出30—45天时间。那时,京剧演员只要在3个地方唱响名声,就会在全国都有名:一是北京,梅先生在北京已经有了一定的名气;二是上海,梅先生在上海用《穆柯寨》赢得了观众的喜爱;三是天津,梅先生也经常到天津为观众演出。这3个地方的观众都认可梅先生,全国各地的观众也都对梅先生有所耳闻,因此梅先生声名大噪,成了“当红明星”。

 

重艺轻财,永葆家国情怀

记者:年纪尚轻时就获得超凡的社会知名度,或许会改变一个人的心性。而在民国时期坐拥巨大“流量”的梅兰芳,却一生走得正、行得稳,他是如何在声名鼎盛时守志不移,又为何能够做到持之以恒?

梅玮:在梅先生首次到上海演出签订的合同中,有这样一句话:“每月包银连场一应……壹仟捌佰元”。1800元,计量单位是民国大洋,这是怎样的收入水平?像北京梅兰芳纪念馆这样的标准两进四合院,在当时的售价是300—400个大洋,那时一个普通家庭的年消费是30—40个大洋。

梅先生在上海成名后,财富水平急剧提高,但是他非常遵守家规。梅先生的祖父梅巧玲一生仗义疏财,他的道德品质影响了包括梅先生在内整个梅氏家族。梅先生的祖母陈太夫人也是一位恪守中华传统美德的女性,梅先生每次外出表演,祖母都会语重心长地提醒他,挣了钱要用对地方,千万不要沾染梨园行的坏习气,不能“耍大牌”、骄奢淫逸。

与梅先生同一时期,有一位名叫王蕙芳的京剧演员,比梅先生表演水平还高、影响力还大,在当时有“蕙兰齐芳”之名,但是王蕙芳没有经受住诱惑,不仅经常参加聚会、挥金如土,还抽起大烟,硬生生把自己的嗓子毁了。梅兰芳纪念馆中保存着两封信,是王蕙芳写给梅先生的,在20世纪初的信件中,王蕙芳称梅先生为“畹华小弟”,信中所写的是自己演出成功的事迹,并寄语梅先生向自己学习;在20世纪50年代的来信中,王蕙芳对梅先生使用了一系列的尊称,表达的意思是向梅先生借钱,因为他没有收入,快活不下去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无论在民国还是在当代,如果艺人不洁身自好,都会面临十分凄惨的结局。

梅先生听从祖母的嘱咐,没有挥霍钱财,而是用来收集大量传统戏曲资料,其中有很多资料都是梅先生拿出真金白银,从宫里、从藏家手中买回的孤本、善本,并在身边聚拢了齐如山、姚玉芙等一批顶尖人才,共同推动戏曲艺术改革创新,为我国戏曲的记录、传承、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1959年,梅先生为庆祝新中国成立10周年而创排了生命中的最后一出新戏《穆桂英挂帅》。这出戏是梅先生京剧艺术的集大成之作,他又一次饰演穆桂英,戏中扮演穆桂英子女杨文广、杨金花的两名后辈,也是梅先生的两个孩子梅葆玥、梅葆玖,台上台下都是“父子兵”。回想梅先生的成名剧目《穆柯寨》,他在其中扮演年轻时候的穆桂英,而在艺术生涯的落幕之作中,他所扮演的年近花甲、已经解甲归田的穆桂英,在得知国家有难时再次披甲上阵、为国杀敌,也是梅先生对京剧、对国家的内心情感在舞台上的写照:“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他仍然要挂中国京剧界的“帅”,领中国文化界的“兵”!

 

(《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上一篇:用交响乐致敬“两路”精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