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哈密市人民政府、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北京交响乐团联合推出的原创交响乐《瀚海丝路》,在国家大剧院震撼首演圆满成功,开启了以交响乐游哈密的奇幻之旅,这不仅是哈密原创文艺作品首次登上北京的舞台,也是一场让全国观众深入领略哈密魅力的文化盛宴,更是一场以现代交响乐艺术促进新时代城市文明发展的有益尝试,通过挖掘哈密的文化旅游元素,用交响乐的形式表现出来,探索现代交响乐艺术在新时代城市文明发展中的独特价值。实践证明,交响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载体,同时也是城市文化生态与旅游经济的双引擎,可为城市文明发展注入生机活力和灵魂价值。
一、交响套曲《瀚海丝路》的创演成功,为哈密城市文明发展树立新的文化地标
文化是城市文明发展的灵魂,交响乐作为世界性艺术形式,在全球文化名城中占据重要地位。哈密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通过创作《瀚海丝路》等富有创新性的作品,提升城市文化品牌。这部交响套曲以瀚海丝绸之路为灵感,描绘其壮美景观、人文风貌与历史变迁,展现了“一带一路”倡议下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的精神内涵,促进了哈密及丝路沿线城市的文化传播与品牌塑造。
一是在精选主题与文化意象的有机结合上狠下功夫。《瀚海丝路》由青年作曲家郑君胜、郑君利创作,北京交响乐团演出,是一部以瀚海丝绸之路为灵感的大型交响套曲。全曲共五乐章,包含15首乐曲,时长70分钟,以标题式交响套曲形式表现丝路的多元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核心意象“瀚海”象征沙漠戈壁与绿洲交织的壮丽景象,致敬古代商贸繁荣与民族交融,同时呼应“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文化自信与城市发展。作品通过恢宏弦乐与铜管展现哈密地貌的壮丽,融合哈密民族音乐素材表现文化交流,终曲《四海同歌》以磅礴旋律彰显丝路精神的当代延续。多元文化意象与严谨乐思逻辑交织,带领听众穿越时空,感受丝路文明的辉煌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愿景,成为城市音乐文化品牌的重要象征。
二是在把握交响音乐与独特文化的有机结合上狠下功夫。《瀚海丝路》深入挖掘哈密地域文化,将新疆哈密的独特文化融入音乐,音符如时空隧道,带领听众踏上丝路之旅。作品由序曲《瀚海苍穹》开启,经《大漠幻影》《丝路风华》《光耀瀚海》,至终曲《四海同歌》达到高潮。各乐章包含多个子乐曲,相互呼应,构成连贯的音乐叙事。音乐融合中国传统元素与西方交响乐技法,风格独特,通过不同配器、旋律与节奏,生动再现丝路多元文化交汇。例如,《驼铃远鸣》勾勒商旅跋涉画面,《绿洲乐舞》展现文化交融,《狂野大海道》描绘征服大漠的豪情。作品融入“一带一路”时代精神,第四乐章与终曲尤为恢宏,表达丝路从古至今的辉煌变迁。情感表达张力十足,既有空灵宁静的《胡天飞雪》,也有激昂壮阔的《大漠驰骋》。作曲家扎根哈密民族音乐,第二乐章《翼龙飞天》以哈密翼龙为灵感,第三乐章《丝路欢腾》融入乐观民歌,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
三是在挖掘丝路精神与文化创新的结合上狠下功夫。《瀚海丝路》是哈密首部原创交响乐,也是国内首部瀚海丝路主题交响乐,成为哈密文化新地标。哈密文化馆剧场演出座无虚席,北京交响乐团通过弦乐、管乐与打击乐,将观众带入千年丝路之旅。演出提升了哈密文化知名度,激发居民自豪感,场外丝路主题展览进一步拉近历史距离,带动旅游经济。国家大剧院演出勾勒丝路壮丽画卷,促进新疆与内地文化交流,搭建沟通过去与现在、地域与全球的桥梁。作品通过整合丝路文化遗产与交响乐形式,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融合,为哈密打造国际化的文化名片,提升城市吸引力,推动旅游与相关产业发展。
二、交响乐艺术创新发展的实践案例,为城市文明发展打造新的文化品牌
城市文化品牌是城市形象的核心,它不仅反映城市的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水平,更体现其文化软实力和精神内涵。交响乐具有跨越语言和文化的感染力,能够为城市注入独特的文化气质,成为塑造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工具。《瀚海丝路》成功的实践证明,城市品牌的构建既包含经济价值,也带有文化品牌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文化符号提升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和认同感。而交响乐因其普及性与艺术性兼备,在城市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交响乐扩大城市美誉的成功实践。北京近年来依托国家大剧院,逐步打造国际化交响音乐品牌。国家大剧院自2007年启用以来,频繁上演国内外顶级交响乐团的演出,如柏林爱乐乐团、伦敦交响乐团、北京交响乐团以及中国交响乐团的精彩节目。这些高水准演出提升了北京的文化品位和国际影响力。《瀚海丝路》作为哈密的文化名片,通过交响乐形式演绎丝绸之路的文化精髓,将哈密的地域特色与高雅艺术相结合。这部作品以音乐叙事的方式,展现了丝路文化的多元与包容,不仅提升了哈密的文化品位,也为其城市品牌注入了新的活力。哈密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节点,借助《瀚海丝路》从历史文化资源中提炼出现代价值,形成独特的城市标识,吸引外界关注。
二是交响乐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有效途径。交响乐凭借其国际通用性和深厚的艺术表现力,成为推动文化互鉴的理想媒介。它超越语言障碍,仅通过旋律与和声便能传递情感与思想,有效跨越国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理解与共鸣。正如《瀚海丝路》这部作品将丝绸之路的文化元素融入交响乐,不仅展现了中国西部的历史底蕴,还向全球的观众传递了开放与合作的文化信号。纵观中外交流史,音乐通常成为沟通中西方的重要纽带,未来国际舞台演出的过程中,必将增进丝路沿线国家人民的情感联结。这种文化输出不仅有望提升新疆哈密乃至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将为“一带一路”倡议注入更多人文内涵。近年来,我国交响乐团的国际化步伐显著加快。例如,中国交响乐团多次赴欧美巡演,演奏曲目既包括贝多芬交响曲等西方经典,也涵盖《梁祝》等中国原创作品。这种“走出去”的策略,通过与西方音乐传统的对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同时增强了中国在全球文化舞台上的话语权。相比之下,交响乐《瀚海丝路》的巡演计划恰恰更具地域特色,尤其是根植于丝路文化核心的区域,以丝路为主题的创作能够在未来唤起更多观众对东西方文明交汇的历史共鸣,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的效果。未来,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巡演,交响乐《瀚海丝路》都将有机会成为连接中外文化的纽带之一,为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和促进全球文明互鉴贡献其力量。
三是交响乐提高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质量。《瀚海丝路》是根植于瀚海丝绸之路为灵感创作的交响乐作品,其深厚的文化内涵与艺术表现力,不仅展现了哈密地区的历史底蕴与自然风貌,还将为推动当地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部交响乐的创作,是对哈密文化资源的一次深度挖掘与艺术再现。随着《瀚海丝路》未来的演出与不断推广,将为哈密的文化产业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近年来,音乐与旅游相结合已成为许多城市提升文化吸引力的重要方式。《瀚海丝路》的音乐会未来若能与哈密的大型文旅活动相结合,不仅能吸引更多国内外观众的关注,还能带动相关的高端旅游消费,促进演出经济、文创产品开发等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哈密本地的手工艺品,如哈密刺绣、哈密木卡姆乐器制作、特色餐饮等,都可与交响音乐会周边产品相结合,打造独特的丝路文化品牌。此外,通过沉浸式演出、户外音乐会等创新形式,让游客在戈壁星空下聆听交响乐,使音乐成为体验哈密之美的重要媒介。在文化产业与现代科技融合的趋势下,未来《瀚海丝路》还可以借助数字技术拓宽影响力。例如,借鉴国内一些“元宇宙”项目的成熟经验,将音乐元素融入虚拟现实(VR)或增强现实(AR)技术中,让观众能够在数字空间中“穿越”丝路,感受千年前商队行进的壮阔场景。《瀚海丝路》不仅是一部交响艺术的成功之作,同时也是推动哈密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它通过音乐这一跨越时空的艺术形式,连接历史与现代,激发创意与经济的共鸣。未来,随着文旅融合、科技赋能的深入推进,这部作品或将成为哈密文化的一张响亮名片,在更广阔的舞台上讲述丝绸之路的传奇故事。
四是交响乐促进艺术教育的重要载体。交响乐不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一种提升市民素养的美育工具。通过公共演出、音乐普及活动,交响乐能够潜移默化地培养市民的审美能力和文化自觉,从而助力城市文明的整体提升。《瀚海丝路》在哈密的第一轮演出效应显著。据统计,2024年12月第一轮演出之后,哈密市民对交响乐的关注度大幅提升,参与文化活动的人次同比原来不断增长。这一数据表明,交响乐的引入激发了市民对高雅艺术的兴趣,推动了文化活动的普及。从更广的视角看,交响乐的美育作用在于其对情感的陶冶和思维的启迪。它通过复杂的音乐结构和深刻的情感表达,引导听众从感性体验走向理性思考。这种教育功能在现代社会尤为重要,因为它能够弥补功利主义教育中的不足,提升市民的精神境界。对于哈密这样的城市而言,交响乐的美育实践还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交响乐助力城市文明发展的路径是多维度的:它通过提升文化品位塑造城市品牌;通过促进文化交流增强国际影响力;通过构建生产-消费体系推动文化产业;通过美育功能提高市民素养。以《瀚海丝路》为代表的实践表明,交响乐不仅是艺术创作的结晶,更是城市文明进步的催化剂。对于哈密乃至更多城市而言,充分发挥交响乐的综合效应,将为城市发展开辟新的可能性。
三、交响乐艺术融入城市的建设发展,为城市文明发展激活新的动力源泉
在现代社会中,交响乐逐渐从音乐厅走向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城市建设与发展,成为激活城市文明的动力源泉。它以音符为语言,串联起城市的过去与未来,为城市赋予独特的文化灵魂。无论是国外的经典案例,还是国内的创新实践,都证明了交响乐在推动城市文明进步中的深远影响。
一是交响乐是城市文明的灵魂之声。交响乐自18世纪成型以来,以其复杂的结构和丰富的音色,成为反映时代精神的艺术载体。从贝多芬的《英雄交响曲》颂扬个人奋斗,到马勒的《大地之歌》探索生命哲思,交响乐总能超越语言,直击人心。城市,作为人类文明的集中体现,同样需要一种声音来承载其精神内核。交响乐以其包容性与表现力,成为城市文明的“灵魂之声”。在城市建设中,交响乐不再局限于高雅艺术的范畴,而是融入公共文化生活。例如,露天音乐会、文化节庆等形式,让音乐走进市民的日常生活,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提升社区的凝聚力。同时,交响乐还能为城市塑造独特的文化标识,增强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竞争力。它不仅是艺术的呈现,更是城市精神的外化,为城市发展注入深层次的文化动力。
二是交响乐是塑造城市的文旅地标。世界范围内的诸多城市(或其相关的文旅地标),已通过交响乐实现了文化与发展的双赢。在全球范围内,许多知名城市和地标景区都借助交响音乐提升自身的文化辨识度,深化游客的沉浸体验,使音乐成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象征。这一点在交响乐《瀚海丝路》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借鉴这些成功经验,越来越多的城市和文旅景区开始探索交响乐在文化塑造中的作用。许多地方依托自身文化传统,打造高水平的音乐品牌,使音乐成为城市国际化的重要名片。同时,结合景观创作交响作品的模式也愈发受到重视,如巴黎圣礼拜堂定期举办古典音乐会,均取得了良好效果。此外,城市与景区可以通过设立固定演出场馆、推广数字音乐体验、利用影视传播交响作品等方式,使音乐真正成为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交响乐在城市文化塑造和文旅产业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著,它不仅提升了城市文化软实力,也推动了文化与市场的融合。经典案例表明,交响乐能够跨越地域与时代,成为文化认同的重要媒介。未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文化交流的深化,交响乐在全球城市和景区中的影响力将继续拓展,为世界各地的文化建设提供更多可能性。这种创新模式不仅丰富了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为城市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三是交响乐与城市发展的共鸣。在中国,交响乐同样在城市文明建设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比如:北京交响乐团与哈密市政府合作,形成乐团与政府的新型合作模式,推出《瀚海丝路》,展现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活力。这部作品通过音乐叙事,唤起了人们对哈密作为丝路重镇的文化记忆,同时也为其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发展增添了文化注脚。它不仅是艺术创作的成果,更是为城市文化品牌建设迈出的重要一步。类似的实践在全国范围内历年来不断涌现。例如,上海交响乐团近年来通过“音乐地图”项目,将交响乐带入城市公共空间,在外滩、公园等地举办演出,让市民在日常生活中与音乐相遇。这种方式不仅提升了上海的国际化形象,也增强了居民的文化参与感。广州则通过“星海音乐厅”和本地交响乐团的努力,将音乐与珠江新城的现代景观结合,展现了这座南方都市的开放与创新。
四是交响乐激活城市文明的多重维度。交响乐融入城市发展,能够在多个维度上激活城市文明。首先,它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无论是维也纳的古典传统,还是北京交响乐团与政府的合作、上海交响乐团的现代演绎,交响乐都为城市赋予了高雅的文化气质,使其在全球文化版图中占据一席之地。其次,它促进了社会融合。音乐的无国界属性,能够跨越语言与文化的障碍,如柏林爱乐的露天音乐会就吸引了多元人群,增强了城市的包容性。此外,交响乐还能带动经济效益。音乐会、文化节的举办,以及相关旅游活动的开展,为城市创造了可观的收入来源。无论是参与乐团演出,还是作为观众融入音乐盛事,人们从中感受到与城市发展的紧密联系,这种精神动力推动了文明的持续进步。
五是交响乐与城市的共生共荣。交响乐与城市的融合仍有广阔的探索空间。未来,城市可以借鉴维也纳的经验,打造标志性的音乐品牌,如举办国际交响音乐节,吸引全球目光;学习柏林的开放模式,将音乐带入街头巷尾,让艺术真正贴近生活;学习北京与哈密的合作模式,开创交响乐与城市文明发展的形式。同时,可以将科技为交响乐注入新活力,例如通过精心设计的视频多媒体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让交响乐的叙事更加生动。还可以在保留本土特色的基础上,借鉴国外经验。例如,在历史文化名城举办主题交响音乐会,将地方文化融入乐章,既传承遗产,又提升城市魅力。教育普及也是关键,通过学校与社区的音乐项目,培养下一代的音乐素养,为城市文化注入长远动力。
交响乐融入城市建设发展,是一场艺术与生活的对话,也是历史与未来的交响。它可以让城市走向一个有温度、有灵魂的生命体。从维也纳的古典传承,到柏林的开放创新,再到国内哈密的《瀚海丝路》等实践,交响乐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激活城市文明的动力源泉。当音乐的旋律在城市上空回荡时,我们听到的,是文明进步的壮丽乐章,也是城市迈向未来的坚定步伐。在交响乐的陪伴下,城市的文明之光必将绽放得更加灿烂夺目。(作者为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一级巡视员)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