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备课先“备学生”

沈成飞    2025-01-26 09:49:13    人民日报

“课程十分生动,打破了我对思政课的刻板印象”“既深入介绍历史过程,也引导我们理解当下社会现实”……2024年秋季学期“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结束后,我和教研室老师们收到许多学生评语,同学们表示收获良多。近年来,我们创新方式方法,努力把思政课讲深、讲透、讲活。

授课先备课,备课先“备学生”。提高思政课的针对性和吸引力,需要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专业背景、知识结构,合理安排教学。如,给英语专业学生授课时,引用、分析一些全英文的史料;面对工科学生,以梁思成、林徽因的故事切入,分析建筑史、城市发展史和近代中国社会变迁……贴近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实际,才能提升教学效果。

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要注重方式方法。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以理服人”与“以情感人”相结合。一方面,把授课内容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基础之上,努力做到“以理服人”,让学生从历史中获得知识信息的增量,并在理论和逻辑层面感到信服。另一方面,努力打造互动式、沉浸式的情境,通过展示大量原始资料,让历史“说话”,让故事“讲道理”,努力做到“以情感人”。

此外,为了避免理论与现实脱节,还应高度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在延安,浸润于革命老区的红色精神;在深圳,感悟改革开放的伟大力量……我们鼓励学生以团队形式开展探索式自主学习,并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开展历史现场教学。

思政课上丰富的史料、精心的讲授,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内容,从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而丰富的实践经历,则教育引导学生把学习奋斗的具体目标同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结合起来。未来,我们将不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让学生真心喜爱、终身受益。

(作者为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本报记者吴月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6日 第 05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瑙中关系将不断蓬勃发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