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科技创新为产业赋能 产业创新为科技提供转化载体

深度融合才能融出新质生产力

王耀东    2025-01-22 09:26:50    人民日报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呈现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相互交织、加速迭代的特点,科技创新为产业创新赋能,产业创新为科技创新提供转化载体和应用场景。我们要深入把握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内在逻辑,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融合的基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一般来看,科技创新由科学发现和技术创新两个部分组成,包括“科学—技术”链条中的所有创新活动。在这些创新活动中,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对发展新质生产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原创性科学研究处于从研究到应用再到生产这一过程的起始端,拓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深度和边界,能够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核心技术问题,为技术发明和突破提供理论前提和方向指引,是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最先一公里”。比如,2019年1月,嫦娥四号实现世界首次人类航天器月球背面着陆巡视探测,揭开古老月背的神秘面纱,获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科学研究成果,为深空探测领域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积累了重要经验。技术突破表现为对原有技术的替代和跨越。随着原创性科学研究不断深入,颠覆性技术突破不断涌现,各种新技术范式加速形成,对产业变革和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成为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前提。当前,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许多基础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新技术、新产品,科学和技术的边界不再那么明显。我们要深入把握当前科技创新的新特点新趋势,通过加强自主创新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努力在全球科技和产业竞争中获得优势、抢占先机。

融合的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一头连着需求,一头连着供给,善于捕捉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创新机遇,是创新要素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具有推动创新的天然动力。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够更加精准识别技术创新中的堵点卡点和难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集中各方力量展开靶向攻关,打通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之间的通道。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角度看,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能够在实现原创性、颠覆性技术创新突破的同时,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商业化应用全链条融合发展,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着力点。比如,面对当前全球经济复苏乏力、市场竞争激烈的局面,我国一些半导体显示产品龙头企业在推动企业内部自研的同时,加强与国内外高校、研究机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伙伴、协会联盟等的协同创新,通过联合研发、委托开发、平台共建等模式,集聚各方优势资源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带动我国新型显示产业突破一系列关键核心技术,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这说明,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推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各类创新主体发挥各自优势协同共进,才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形成产学研高效协同的创新联合体,进而形成倍增效应。

融合的途径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产业是生产力的载体,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表现形式。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突破只有通过产业化形成新的“技术—经济”范式,才能推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引发的产业变革正在快速推进。抓住机遇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才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其中,我国传统产业体量大,是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基底。通过融入新型生产要素,发挥“数据×”“人工智能+”等突破性科技创新成果的驱动作用,可以形成更高效率、更加精细、更高质量的生产方式,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这是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路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代表产业的发展方向,能够拓展生产的可能性边界,扩大经济活动的类别和规模,深刻重塑产业结构,大大提升生产效率,从而实现生产力质变和跃迁,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又是未来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因此,要以重大前沿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培育壮大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量子信息、类脑智能、基因技术、深海空天开发、先进储能等前沿科技推动的未来产业,厚植发展新优势,培育增长新动能。

(作者为天津师范大学教授)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2日 第 09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戏曲创作要尊重大众审美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