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推动戏曲与观众相互成就

濮存昕    2025-01-13 07:26:32    人民日报

戏剧是文艺风貌的舞台呈现,更是文化传承的坚韧纽带。透过戏剧,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看懂生活、认识世界。戏曲作为独特的戏剧形式,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

我曾有幸与很多专业戏曲演员切磋交流。戏曲演员对台词功夫的精妙拿捏、表演爆发力的精准掌控、韵律节奏的细腻把握等,可谓处处皆学问,对我的话剧表演创作深有启发。其中,最触动我的是戏曲与人民之间那质朴且历久弥坚的情感联结。

戏曲与人民相互依靠、相互成就。每逢佳节良辰,或是庙会集会,那一方戏台常常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台上的演员倾情演出,台下的观众沉浸其中,剧情起伏,共同悲喜。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亦借助戏曲那韵味悠长的唱腔、生动鲜活的人物,潜移默化地融入观众心间,发挥养心志、育情操的作用,对社会风尚产生深远影响。

但不可忽视的是,戏曲艺术在当下面临诸多挑战。要实现戏曲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也需要做好“人”的文章。这既需专业院团及从业者秉持匠心打造艺术精品,还需广大戏曲爱好者以及全社会对传承与传播的助力。

立足新时代,如何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将戏曲这一中华文明瑰宝呵护好、弘扬好、发展好?如何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戏曲守正创新?近日,随着《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播出,观众看戏更“入戏”。节目中,参与者来自各行各业,有地铁司机、环卫工人、高校学子……他们或组建票友社团,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或将普法宣传、反诈知识融入京剧,赢得居民欢迎;或乘云入网开展直播,不断“圈粉”年轻人。京剧与票友充分互动,传统艺术之美走进更多人的视野,让我们看到戏曲事业的无限生机。

国潮澎湃的今天,戏曲在年轻人中日益流行起来。年轻人以饱满的文化自信,做美学研读、搞创作跨界、上网络直播,戏曲音乐传递“满满中国风”,戏曲身法展示“中华美学”,戏曲境界传递“中国式浪漫”……传统戏曲与年轻人双向奔赴,多元的创意、新颖的想法、蓬勃的活力,赋予古老艺术以时代气息。当更多人接触并喜爱戏曲、喝彩叫好,当更多观众加入传承、走上舞台,戏曲便可看见更广阔的天地和薪火相传的未来。

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戏曲之于票友,是一种感悟人生的方式、一份对美好生活的寄托;票友之于戏曲,是滋养生长的土壤、是生根发芽的依托。我们乐于见到为人民绽放的戏曲百花园,在人民的悉心浇灌中,永远生机盎然。

(作者为中国戏剧家协会主席,本报记者郑海鸥整理)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13日 第 1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打牢社会治理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基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