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新大众文艺——

支撑新高峰 砥砺新经典

李敬泽    2025-01-07 07:17:43    人民日报

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新时代的中国文艺新质迭出,气象万千,其中一个突出现象,就是新大众文艺的涌现。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高瞻远瞩地指出:“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改变了文艺形态,催生了一大批新的文艺类型,也带来文艺观念和文艺实践的深刻变化。由于文字数码化、书籍图像化、阅读网络化等发展,文艺乃至社会文化面临着重大变革。”从长时段的历史和文化视野中观察新时代以来文艺领域的“深刻变化”和“重大变革”,可以清晰地看到,人民大众正在成为新时代文艺的宏大能动力量,新大众文艺正以鲜明的中国特色不断创造新形态、开辟新境界。

网络文学繁荣发展,成为讲述中国故事、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影视、动漫、游戏等提供丰沛的IP资源,并形成有效的海外传播。“文学性”跨界延伸,在社交媒体上交流经验和情感的“素人写作”和生态写作、历史写作、旅行写作等成为大众阅读生活的热点。李子柒等人的探索推动短视频形成一种新的艺术类型。以《黑神话:悟空》为代表,电子游戏正以强体验的方式形塑着人们的想象。影视艺术通过网剧、微短剧等实现媒介转型。在网上网下的互动融合中,“村晚”“我们的节日”等大规模群众文化活动和演唱会、单口喜剧、沉浸式戏剧蔚为大观……

这是汹涌澎湃的文艺大众化浪潮。新大众文艺的根本之“新”就是人民大众正在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深度参与着文学艺术的生产传播,进而改变和塑造着一个时代的文艺形态。作者与读者、作品与观众的传统区隔正在被打破。文艺的接受者同时成为充满活力、充满热情的文艺创造的参与者,文艺溢出传统的场景、媒介,水银泻地、八面来风,正在深刻地嵌入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内在于广大人民群众的经验、情感和想象。或许可以说,在中国文艺乃至世界文艺的历史上,文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广泛深入地成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家常日用的基本力量。由此,人民不仅是文艺的“剧中人”,也是文艺的“剧作者”,不仅是文艺的接受主体,也是文艺的创造主体,这是新时代中国文艺的重要表征,其中涌动着塑造未来的大势。

认识新大众文艺,必须深刻认识人民生活形态的显著变化。新时代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和变革,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多层次、多面向等特点。同时,随着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中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已达2.5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4年,超大规模人口文化素质普遍提升,这是新大众文艺的基础所在,由此带来的不仅是精神文化需求的巨大数量增长,更是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更高质量要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正在迎来全体人民在精神上共同富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广阔前景。

日新月异的互联网和信息化浪潮为新大众文艺的兴起提供了强大动力,不仅重塑着人们的阅读习惯、观看习惯,而且内在地改变着文艺主体的形态。参与、交互,接受同时输出,模仿进而创造,这种新的主体形态正在不知不觉中变得习以为常。文艺深刻地介入生活,生活直接地介入文艺。技术发展和媒介变革推动的生活变革和文艺变革,正从根本上改变着传统文艺各领域的基本条件和固有设定,当超级人工智能使一个未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生成自己的绘画、音乐和视频时,一些坚固的观念和事物正在受到冲击,文艺乃至社会文化的更多重大变革正在前方浮现。

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征程上,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一直是我们党矢志追求的文化理想。推动和引领新大众文艺健康发展,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引下,深刻认识新大众文艺的形态、特点和规律,深刻把握新大众文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疏导社会心理和情绪的复杂功能和机制,在泥沙俱下、变动不居的各种大众文艺现象中,始终坚持党的文化领导权,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警惕和防止商业操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守正创新、激浊扬清,充分发挥新大众文艺动员和凝聚全体人民精神认同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国精神、彰显中国力量。

激发全民族创新创造活力,是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中心环节。“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如春江浩荡,如万山红遍,新时代中国人民创造新生活的实践正在转化为文艺创新创造的澎湃活力。推动引领新大众文艺的健康发展,就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让鼓荡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创造活力尽情涌流。要准确把握、正确处理新的历史和文化条件下普及与提高、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新大众文艺的兴起和发展使广大作家艺术家面临新的要求、更高期待,在人民的生活和创造中,必将涌现大批代表时代高度的作家艺术家,而新的艺术可能性、新的艺术空间正在这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面前无穷无尽地敞开。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从唐诗、宋词到元曲、明清小说,连绵的高峰都是巍然崛起于大众文艺的辽阔原野之上,现在,我们完全可以满怀信心地展望,活力奔涌的新大众文艺必将支撑起新的高峰、砥砺出新的经典。

(作者为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7日 第 2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新寨村何以飘来咖啡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