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朔城区深入贯彻中央、山西省、朔州市决策部署,以锚定建设农业强区为目标,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中心任务,以组织联动、人才赋能、产业兴旺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集聚资源要素,通过运用“千万工程”经验,调动各方力量,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实现高质量乡村振兴。
以强基固本为核心,筑牢乡村全面振兴“压舱石”
朔城区紧扣朔州市委组织部《组织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结合实际制定印发了《全区基层党建重点任务清单》,明确抓党建促乡村全面振兴12项重点任务措施。完善“四包四联”机制,26名区级领导包乡联村,67名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包村联户,145名乡镇(街道)干部包联组(网格),1395名村两委班子成员、党员包街联巷,进一步兜底联户,帮助理思路、办实事、解难题,累计为7000余户群众解决产业发展、项目建设等方面的问题2300余件。
印发《朔州市朔城区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星级化管理推进方案》《朔州市朔城区村党组织书记星级化管理实施细则》明晰基层党建考核管理的具体指标,持续加强基层党组织基本队伍、基本活动、基本阵地、基本制度、基本保障建设,累计创建星级村党组织94个,村党支部书记197人,在对近两年整顿提升19个软弱涣散党组织“回头看”的基础上,2024年排摸确定13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并采取“五个一”机制推动整顿提升。
朔城区将区级包片领导、部门负责人、基层干部、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作为重点对象,在区委党校举办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专题培训班(4期766人),以及中青年干部培训班(2期60人)。实施素质能力提升“头雁工程”,每年分层分类对村两委干部进行全员培训,并举办村党组织书记乡村全面振兴“擂台比武”,有效提高了干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能力素质。
以“三项举措”为抓手,锻造乡村全面振兴“硬队伍”
朔城区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建立乡镇基层优秀年轻干部信息库,共入库干部59名;选配7名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其中党政正职3名,打造过硬的一线指挥部。
建立村干部分工负责、绩效考核、不合格退出与待遇保障的4项机制,从“九类人员”中择优储备村级后备力量4647名,引导68名致富能手进入村两委班子,向18个巩固衔接重点村选派55名第一书记和驻村队员,基层干部队伍带动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制定出台《朔城区关于支持返乡青年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朔城区人才公寓管理办法》,修订完善《朔城区建设人才强区优化创新生态的若干举措》,刚性招聘到村工作大学生267人,培育乡村全面振兴本土人才2460人,连续两年柔性引进各类人才958人。2022年投资1100万元高标准建设人才公寓32套,在金玉理想山、厚德园配租人才公寓79套,解决人才后顾之忧。加强省校合作,与山西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30所合作高校签订各类合作协议50项,建设合作基地71个。
以“六个一批”为牵引,跑出乡村全面振兴“加速度”
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按照“一带四区、十村精品、百村提升、全域整治、多元富民”总体布局,制定《关于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三年规划》《关于党建引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十五条措施》等政策文件,大力推行“六个一批”发展模式,努力构建共创共富共享格局。
品牌典型示范一批。培养选树15个样板村,通过召开12次现场推进会、基层党建例会、专题会议等,组织乡村干部进行巡回观摩、现场学习,搭建“示范带动”抓产业的交流平台,帮助农村拓展思路、借鉴经验。神头镇主导的雁门关外水稻产业逐步成长为全国性农业品牌。
农业托管发展一批。大力推行规模化农业托管经营,村级集体经济组织为农户全链条托管服务20.8万亩土地,将先进适用的品种、技术、装备等要素导入农业生产,有效解决土地“无人种”“种不了”“种不好”问题。张蔡庄乡高庄村成立农机合作社,以耕、种、防、收“大托管”为主营范围,为周边村提供农业生产服务,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5万元。
村企结对共建一批。深入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发挥辖区企业在资本、技术、信息和市场方面优势,引导7家国有企业、24家民营企业与31个村结对,通过产业带动、投资帮建、入股经营等方式,实现“村企共赢”。下团堡乡刘家口村、下窑村、沙涧村与东坡煤矿、格瑞特矸石电厂、刘家口集运站等驻地企业结对共建,成立东坡煤电工业园区运输服务公司,3个村集体年增收42.6万元。
“以大帮小”带动一批。强化系统思维,坚持“抱团”发展,鼓励实力强、发展实效明显的村帮带资产少、产业同质化的村,124个村组成36个发展联合体,科学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经营,辐射带动弱村稳定增收。下团堡乡统筹实施“共富试验田”项目,由4个强村各出资10万元、5个弱村各出资2万元,对拟征建未实施的1400亩撂荒地联合种植大豆和玉米,年收益126.4万元,每村集体经济增收14万元。
能人回乡助力一批。健全吸引本土人才优惠政策,开通自主创业“绿色通道”,建立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乡镇党委书记打好“乡情牌”,“点对点”做工作,回引33名在外能人创办35个产业项目。神头镇神西村回引在外致富能人刘志富回村创业,通过“支部+企业+农户”的经营方式,建成670个有机彩椒大棚,每年为村集体创收52.2万元。
财政扶持保障一批。区级设立专项扶持资金,重点向偏远山区、资源匮乏、基础薄弱的村倾斜,确保村级集体收入稳步提升。以贾庄乡为例,朔城区政府投资390万元,为该乡建成年加工2万吨的玉米秸秆草料加工厂,年净利润达100多万元,乡政府根据各村秸秆供应量统筹分配利润,重点扶持6个村集体经济较薄弱村,周边各村集体经济平均增收15万元以上。
以基层治理为重点,凝聚乡村全面振兴“强磁场”
在织密城市社区全科网格化治理体系和平急结合“两张网”的基础上,朔城区将网格化治理模式向农村延伸,全面推行“农村党员巷道长”制度,形成“村—组—巷—户”四级网格体系和“支部牵头、党员带动、群众参与”的乡村治理新模式,组织党员干部上门宣讲各类惠民政策8500余人次,解决群众合理诉求348个,化解信访矛盾112件。
实行帮办服务制度,健全完善“四议两报告两公开”“三务公开”等治理制度,持续深化便民服务,推行“村党支部书记代办”工作机制,规范问题收集、考核问效等制度流程,先后为群众提供政务代办、农资购买、果蔬销售等各类便民服务6580余次。
朔城区坚持“四下基层”工作制度,聚焦乡村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等重点任务,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推动领导干部组团式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为群众办实事37件,不断构建政治引领、法治保障、德智教育、自治强基、智治支撑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不断巩固发展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实现高质量乡村全面振兴。
(《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