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司法行政工作作为现代化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地方法治有着引领、规范和保障的基础性作用。近年来,重庆市大足区司法局立足中国式现代化时代大背景,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在法治领域深化改革和大胆探索,在法治轨道上积极统筹力量、平衡利益、调节关系、规范行为,以高水平法治服务和保障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法治大足建设高质量发展。
全面坚持党对司法行政工作的绝对领导,切实把党中央关于全面依法治国的决策部署落实落地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百年来提出的最全面、最系统、最科学的法治思想体系。全区司法行政机关坚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贯穿全面依法治区事业全过程各方面,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在真学真信笃行笃用上持续用力,为全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法治保障。高标准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强化法治思维学习培育,建立领导干部“6+X”应知应会法律法规清单制度,各级党组织理论中心组和行政政务办公会议固定学习议题,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学原文、读原著、悟原理,扎实开展年度述法评议,参与法治理论知识学习考试。高质量落实法治建设“一规划两纲要”。大足区委区政府制定并推动落实2021年至2025年法治大足建设规划和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实施方案。党政主要负责人带头研究部署法治督察反馈意见整改、法治政府建设等具项工作。大足区政府组织开展部门镇街“法治体检”,打造以法治、创新、服务、廉洁为内涵的“四型政府”。高效率保障法律实施与执行。维护宪法法律权威,持续开展领导干部任前“法考”和宪法宣誓、宪法法律执行情况监督、法律知识“七进”活动。推动法治督察与纪检监察监督协作配合,法治督察内容纳入常规巡察工作范畴,全区法治督察实现全覆盖。
持续强化法治服务保障,推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建设
牢牢谨记法治服务保障经济社会平稳发展的核心作用,以更加便捷的政务服务、更加贴心的政策支持、更加宽松的政务环境,营造良好的法治化营商环境。不断强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法治协作。主动服务和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新发展格局,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行动方案(2023—2027年)实施计划》,实施资(四川资阳)大(重庆大足)文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等“十项共建行动”。与川渝毗邻区县建立并落实执法协作和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在执法监管、纠纷联调、普法与依法治理和公共法律服务等九方面开展司法行政合作。持续优化政务服务“高效办成一件事”管理机制。推进“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和“党政机关法律事务管理”一件事数字化应用的开发运用,推广办理“一件事一次办”套餐,加强电子证照运用,持续优环节、减材料、压时限、降成本。全面深化营商环境改革措施落地见效。从完善制度机制、强化执法司法监督、发挥法律服务和保障作用等方面打出“组合拳”,实施“市场准入异地同标”行动,成功创建第四批全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示范区。
狠抓全面依法行政,推动政府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
全区司法行政机关立足职能、主动作为,推动法治政府建设率先取得突破,重大行政决策、行政规范性文件和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机制逐步完善并落实,行政权力规范行使和法治督察有序推动。强化重大行政决策科学论证。实行重大行政决策和行政规范性文件制定年度目录管理,规范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公平竞争审查、合法性审查等决策法定程序,重大行政决策实现“合法性审核覆盖率、政府法律顾问参与率、集体讨论覆盖率”3个100%。严格规范性文件合法审查。印发行政规范性文件管理实施细则,实行部门、镇街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入库数字管理和网上公开。积极开展行政规范性文件双重备案,强化大足区人大常委会对大足区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监督。常态化开展规范性文件动态清理和专项清理。创新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将政府合同管理纳入法治政府建设范畴,创新构建“磋商起草、内容审查、履约推进和备案监督”四大环节12项“链条式”制度体系,通过数字化应用推动合同全流程智能追踪。政府合同“全生命周期”管理获得重庆市法治政府示范创建单项命名。以数字化应用让行政决策、规范性文件、政府合同的合法性审查通过数智化平台及时流转,全面提升政府涉法事务规范办理效率。
深化行政执法协调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执法决定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
狠抓“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以权责法定、程序规范、监督强化,整体推动行政执法体系改革,逐步形成事权明晰、制度完善、队伍优化的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新格局、新气象。深化镇(街道)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明确镇街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清单,完成镇街通用赋权事项、自选赋权事项、委托执法事项梳理,开展执法事项调用数据分析。印发镇街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手册,出台行政执法案件移送、执法协调、执法监督和案例指导等工作制度,为构建权责统一、协作高效、直通基层的综合执法体系提供坚实制度保障。优化基层行政执法队伍建设。推动部门执法力量下沉至镇(街道)一线工作,定期开展执法人员清理工作,新进执法人员需通过法律通识学习并考试取得执法资格,执法人员必修课不低于40学时,选修课不低于20学时。执法人员培训实行线上、线下相结合,各主管部门开展赋权和委托事项培训。强化基层执法监督引领。推广运用“执法+监督”数字化应用,引导镇街开展综合查一次、日常巡查等多跨智查工作。通过“繁简分流”,精简行政处罚程序。定期开展行政执法“三项制度”落实情况督查检查,全面推动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依法高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服务更高水平的平安法治建设
全面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不断强化社会矛盾纠纷有效排查和速效化解,切实解决好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为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大足贡献力量。充分发挥行政复议化解行政争议的主渠道作用。建成投用数字化行政复议听证室,推进行政复议规范化建设。挂牌成立行政争议化解中心,常态化开展复调对接,行政复议实质性化解率持续提升。开展年度“以案促改”专项行动和“五心复议工作室”党建品牌培育,积极提升行政复议服务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持续优化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格局。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大足实践,集中开展矛盾纠纷“大排查大起底大化解”专项行动,充分发挥行业性调解机构的专业优势与村社人民调解机构的近地优势,构建起警调、诉调、访调、复调和检调“五调”对接机制,于早于小定纷止争,重点人群有序管控。健全完善高水平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提档升级镇街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结合“法治大足”掌上法律服务平台,以“线上+线下”模式为辖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专业法律服务。持续深化“法援惠民生”“公证惠企助企春风行动”等品牌活动。积极创建“枫桥式司法所”“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基层法治阵地,通过培育和发展社区网格员、乡村“法律明白人”等基层治理队伍,有效推动基层平安建设。
(《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