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微信 注册登录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品牌 > 资 讯 > 正文

中国移动2024年业绩稳步增长 2025年将持续加大算力、AI领域投资力度

王子霖    2025-03-21 14:42:23    上海证券报

3月20日,中国移动2024年年报出炉。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0408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84亿元,同比增长5.0%。分红方面,公司拟派发末期股息约535.78亿港元(含税)。连同已派发的中期股息,中国移动全年股息合计每股5.09港元(含税),同比增长5.4%。

中国移动董事长杨杰在当日召开的业绩说明会上表示,2025年要努力实现收入增幅稳步提升、利润良好增长。“未来2年至3年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司要稳中求进,力争实现收入利润良好增长,收入规模保持全球运营商首位,盈利能力保持全球主要运营商的领先水平。”他表示。

政企市场、新兴市场增长亮眼

2024年,中国移动CHBN(个人市场C、家庭市场H、政企市场B、新兴市场N)中,HBN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45.6%,同比提升2.4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收入达到2788亿元,同比增长9.9%,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31.3%,较上年提升1.9个百分点。

期内,中国移动着力推动国际业务、数字内容、金融科技、股权投资四大板块创新拓展,新兴市场实现良好增长。具体来看,2024年中国移动新兴市场收入达到536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数字内容收入达到303亿元,同比增长8.2%,咪咕视频全场景月活跃客户达到5.2亿户,咪咕视频AI智能观赛累计使用达到1.6亿人次;国际业务收入达到228亿元,同比增长10.2%。

金融科技方面,中国移动打造“通信+金融”融合生态,2024年产业链金融业务规模达到1165亿元,同比增长52%;和包交易月活跃客户达到1.24亿户,同比增长40.7%。股权投资方面,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关键领域进行投资布局,资本纽带和赋能作用进一步发挥。

政企市场是中国移动2024年另一个重要增长点,报告期内收入达到2091亿元,同比增长8.8%;政企客户数达到3259万家,净增422万家。公开招标市场中标占比达到16.6%,全行业领先。5G垂直行业应用全年拓展千万大单5G DICT项目超700个,5G专网收入达到87亿元,同比增长61.0%。此外,移动云收入达到1004亿元,同比增长20.4%。

持续加大算力、AI领域投资规模

2024年,中国移动各项资本开支合计约为1640亿元。2025年公司预计资本开支合计约为1512亿元,主要用于连接基础设施优化、算力基础设施升级、面向长远的基础设施布局以及支撑CHBN科技创新、感知提升等方面。

中国移动执行董事兼首席执行官何飚在业绩说明会上介绍,2025年,中国移动在算力领域的资本开支将为373亿元,占比将提升至25%。同时,公司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动态调整算力资源建设的投入。具体而言,中国移动将持续推进通算资源融合,着力提升存量资源的使用效率;同时加快构建新型智算资源布局,推理方面的投资也将大幅提升。

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4+N+31+X”算力网络布局已覆盖全量“东数西算”枢纽节点,智算规模达29.2EFLOPS(FP16),通算规模达8.5EFLOPS(FP32),能力中台满足内外部用户调用需求达到7776亿次。

人工智能方面,2024年中国移动布局能源、交通、医疗、教育等40款AI行业大模型,助力各行各业“智改数转网联”。截至目前,AI核心团队人员约为2000人。“近两年公司在AI方面的直接投资规模超过120亿元,2024年同比增长超过10倍,2025年公司的AI直接投资规模和占比将继续提升。”何飚表示。

截至2024年底,中国移动“AI化产品”客户合计达到1.9亿户。与此同时,公司大力推动AI深度融入运营管理各领域,客服、网络、营销、审计、办公大模型实现生产级规模应用;数智运营创新取得突破,“AI+服务”“AI+营销”“AI+办公”助力工作效率明显提升;自智网络部分场景率先达到L4高阶自智,节电能力提升、开通效率加速、网络自动配置等AI赋能作用有效发挥。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小鹏汽车去年总收入超400亿元 毛利率稳步提升
下一篇:比亚迪去年实现净利逾400亿 拟派现超120亿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