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呵护奇思妙想 培养科学素养

闫伊乔    2025-04-13 10:22:30    人民日报

航天员“天宫授课”,带领全国青少年领略太空的神秘与魅力;博物馆、科技馆积极打造科学探索课程,让孩子们在实验和探究中学习知识;科学家走进校园讲座,在青少年心中树立科技报国的理想……近年来,科学教育被纳入基础教育各阶段,成为与语文、数学同等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极大地激发了中小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演进,在加强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的现实观照下,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事关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的激发,更关乎国家未来科技创新人才的储备。

配齐配优科学类课程教师,配强科学副校长,提高科学类课后服务比例,紧扣探究实践强化实验教学……今年,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指南》,围绕课程体系构建、育人方式变革、师资队伍建设、评价范式改革等关键环节精准发力,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走深走实有了“施工图”。

加强中小学生科学教育,学校是主阵地。年少时的航天梦,激励着航天员桂海潮逐梦星空,载梦远航。从课程设置优化,到师资队伍建设,再到教学方法创新,学校应呵护好学生心中对科学的向往。一方面,开齐开足科学类课程,绝不让科学教育在课表中缺位,为学生搭建起认识科学世界的阶梯。另一方面,积极开展校园科技节、科普讲座等活动,组建机器人社团、天文观测小组等各类科技兴趣小组,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科学的平台,让他们在实践里不断磨砺科学思维,在团队协作中提升创新能力。

瞧,有的学校积极创新,以“蚂蚁搬家观察报告”替代传统闭卷考试,鼓励学生走进自然,亲近自然;有的学校广泛开放实验室课外使用权,让学生的奇思妙想有了上手操作的空间;有的学校探索“科学素养银行”评价体系,推动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接受与质疑相结合、动手与动脑相结合,关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社会责任。

科学教育不只是知识传授,更关键的是要点燃学生思想的火花,谁来施教至关重要。科学教师要懂科学、懂教育,深刻理解科学教育应该教什么、学生如何学习科学、教师如何教科学。在科学教师培养方面,应推动高水平师范大学开设科学教育专业,在公费师范生项目中提高科学教育学生培养比例,支持综合性大学培养科学类课程教师。同时,做好科学类课程教师培养培训,将中小学教师科学素养培育纳入省市教师培训和“国培计划”等教师培训项目,建立多类型、多样态的研修共同体,推动新任教师、骨干教师、专家型教师在交互式团队架构中学习和实践。

越来越多的力量与智慧汇集,为中小学生打开通向科学世界的大门。北京怀柔区聘请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担任全区中小学校的科学副校长,指导学校科学教育规划和科技课程建设;河南濮阳县文留镇枣科小学搭起自然科学实验大棚,在田野里“刨出”精彩好课,学生可以跟随农耕节令进行小麦、玉米、红薯等农作物的对比种植实验。

科学素养从来不只是试卷上的标准答案。从课堂上的认真学习,到科技节里动手参与,再到积极解决生活中的科学难题……如此锤炼出的科学素养,才能让少年成长更有底气,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创新活力。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13日 第 06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谱写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新篇章(和音)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