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推动“好就业”“就好业”

曹怡晴    2025-04-08 07:00:34    人民日报

提到劳务品牌,人们的印象往往还停留在家政、餐饮等传统行业。随着机器人制造、智能互联网等产业蓬勃发展,不少劳务新品牌出现,有力带动多元化、多层次就业创业。

推动“好就业”“就好业”,劳务新品牌势头强劲,蕴含着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在逻辑。哪些劳务品牌“叫得响”?“无人机操控师”“新能源汽修师”等印证着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装备工匠”“轨道交通技术员”等见证着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相信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通过产业优势资源整合、发展要素集聚,还将培育出更多新的劳务“金字招牌”。

不只是“卖力气”,更要“拼技能”,劳务品牌塑造与技能培训密切关联。破解“有活没人干、有人没活干”的结构性矛盾,打通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的链条是关键:或以订单培训、定向培训等方式造就技术能人,或以政府“搭台”、校企协同等渠道搬课堂进车间……为打造更具竞争力的劳务品牌,各地“投资于人”打磨过硬本领,深化机制创新激发“一技之长”,为产业发展积蓄人才力量。

新产业、新职业领域持续树立劳务新品牌,不仅能促进高技能人才充分就业,更能引领相关产业提质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成长壮大,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人民日报》(2025年04月08日 第 02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施压和威胁绝不是同中方打交道的正确方式(钟声)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