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评论 > 正文

“中国游”魅力何来

尹双红    2025-01-24 09:30:00    人民日报

近来,人们在社交媒体上频频刷到外国友人分享“中国游”的精彩片段,不少地方的居民也发现,街头巷尾,外国游客明显变多了。

行走在湖南张家界,赞美“这是只有神才能创造出的人间仙境”。体验哈尔滨的如火热情,感慨“怎么推荐都不为过”。第一次逛完夜市,对于夜生活的热闹和安全,惊叹“难以置信”。在深圳的公园里喝一杯由无人机配送的咖啡,喊出“为未来干杯”。外国游客的感受,别具情怀,引人感慨。

得益于持续优化的签证政策,过去一年,“中国游”持续升温。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各口岸免签入境外国人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外国游客为何青睐中国?

答案就在他们的交口称赞和积极分享里。“好看”“好吃”“热情”“安全”“方便”……这些高频出现的形容词,从不同侧面共同折射出一个蓬勃发展、开放包容的新时代中国。

今天的中国,既有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高效便捷的现代科技;既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也有热情好客的质朴人民;既有忙碌紧凑的发展步伐,也有细致周到的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结出累累硕果,不仅造福人民,也让“中国游”持续不断释放魅力。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没有什么比生活中真实的交往更能增进理解和互信,也没有什么比旅游更能让人直观感受一个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当来华旅游从“走马观花”转向“深度体验”,爱上中国,应该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对于外国游客而言,这是名副其实的“发现之旅”。发现中国,不仅要跨洋越海,还要突破“信息茧房”,超越误解与偏见。来到中国,体验中国,进而认识中国,喜爱中国,不少外国游客直呼“中国并不像我们被告知的那样”。丰富而深刻的切身体验,可以消除扭曲和误导。

对于中国百姓来说,这又何尝不是一次自我审视的机会。人们常说,近处没有风景。从外国游客的眼里,我们会猛然发现,生活中的许多“习以为常”,其实“难能可贵”。在相互“对比”“对账”中,我们多了一份从容、自信,还有自豪。

双向奔赴中,有相互成就。2024年,一家外资邮轮企业进一步扩展了在中国的业务,因为他们相信,“现在正是对中国旅游市场进行投资的绝佳时机”。有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有活力满满的超大市场,有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当今的中国,正是干事创业的理想之地。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文明与文明的相遇,留下了许多佳话与传奇。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更是一种文化习得方式。各国人民在旅途中相遇,在交流中互鉴,世界文明百花园会更加丰富多彩,生机无限。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24日 第 04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行进中国的同题共答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