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一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
寒冬腊月,瑞雪翩跹。很多来黑龙江旅游的游客发现,房顶、树枝、石头上的积雪随物赋形,“冒”出了一朵朵胖嘟嘟的“雪蘑菇”。
“雪蘑菇”是在地表突出物体上,拥有较强黏性和附着力的雪花层层累积而形成的,主要出现在水汽充足、降雪量较多的地区。一般来说,雪花落到地表承载物上时,由于地球引力作用,超出承载物面积的部分会继续滑落,最大平面面积应该等于承载物的面积。但“雪蘑菇”堆积在承载物上,最大平面面积甚至能超出承载物面积许多。那么,“雪蘑菇”是怎么“冒”出来的呢?
首先,有雪花形状的原因。雪花的形状多种多样,最常见的有星状、柱状和片状等。它们的形成条件和特性各不相同,其中星状雪花更容易互相粘连在一起,形成结构紧密的雪层。当空气中水汽含量较足时,更容易形成星状雪花,它们堆积起来、附着在承载物上,较为不易滑落,形成“雪蘑菇”。
丰富的降雪量,是“雪蘑菇”形成的另一必要条件。在冬季,纬度高、海拔高的地方通常降雪频繁、降雪量大。当有了一次降雪基础后,后续降雪的雪花不但会盖在原有承载物上,还会粘在上次积雪的边缘处。就这样,每降一场雪,积雪就厚一层,边缘就再向外拓展一点。如果仔细观察,在一些“雪蘑菇”边缘处,会出现一层层整齐排列的“薄膜”,就像树木的年轮。这就是在两场雪的间隙里,外部环境如阳光、大风等在积雪表面留下的层状痕迹。
在黑龙江,“中国雪乡”景区的“雪蘑菇”形状各异(见图一,龙江森工集团供图)。白天气温较高时,积雪表层会部分融化,融化的雪水会沿着积雪空隙向“雪蘑菇”底部流动,渗透到底部后又在夜间冻结。在反复的冻融过程中,“雪蘑菇”内部原来的缝隙逐渐被新的冰晶体填满,雪颗粒之间结合得更紧密,提高了“雪蘑菇”的稳定性,更加坚固持久。
(作者为哈尔滨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教授,本报记者郭晓龙采访整理)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