漓江,桂林山水的灵魂,是世界级的自然遗产。其流域内的洲岛、滩涂,作为这片自然宝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鸟类栖息、鱼儿栖水的宝贵栖息地,也是漓江生态系统的核心。
为更好地守护桂林山水,桂林市把“两个保护”(漓江保护与桂林山水保护)列为立法工作的重中之重。2025年1月1日,《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以下简称《规定》)正式生效,为漓江流域的生态保护提供了又一重要的法治保障,也为桂林市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共护漓江碧水安澜
在桂林市区漓江流域伏波山还珠洞以北河段,有一座碧玉似的江心洲,名叫伏龙洲。岛上蝉鸣鸟叫,碧波荡漾,绿意盎然。初到此的游客,不会想到,这里曾经餐馆遍布、杂乱无章,环境问题给这里的青山绿水蒙上了一层阴影。
为呵护好漓江的美丽山水,桂林市坚持实施最严格的执法管控措施,组织岛民搬迁、拆除餐馆、取缔沿江养殖,同时投入资金,开展护山修复、护林改造、截污引水,建设生态公园、沿江步道等景观提升工程。
年逾古稀的黄岗是最早搬离伏龙洲的岛民之一,如今一家6口住进了城里的商品房。尽管如此,他仍时常回到伏龙洲附近。望着昔日居所如今已化为生态公园,绿树葱茏,白鹭翩跹,黄岗心中满是感慨:“只有守护好我们的母亲河,我们的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冬日暖阳,行走在灵川大兴线的沿江步道,漓江水面波光粼粼,堤岸青峰林立,翠竹婆娑,一栋栋桂北特色民居掩映其间。
“我们按照材料自然、工艺自然、景观自然的修复原则,通过格宾石笼网等设施,让滩涂能够有效抵抗水流侵蚀,同时保持土壤与水体的自然交换,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桂林市灵川县大圩镇漓江风景名胜区管理所秦素媛介绍道,得益于漓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稳步推进,大圩镇引进多个漓江保护项目,最大限度地实现了生态景观修复的原真性。
“洲岛、滩涂生态环境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应当严格保护。这是此部法规的核心条款。”桂林市漓江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副主任周志诚表示,根据《规定》,洲岛、滩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应当及时修复。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应当以自然修复为主,保持其原真性和完整性。目前,城市段洲岛生态搬迁及生态修复项目已取得阶段性成果。
“两山论”引领生态富民
《规定》不仅明确了洲岛、滩涂的保护修复要求,还对洲岛、滩涂的利用设置了明确的限制,规定所有涉及洲岛滩涂的利用都应当符合国土空间规划、桂林世界级旅游城市建设发展规划和漓江风景名胜区规划要求,确保它们不会对漓江生态环境造成不利影响。同时,对损害洲岛、滩涂的违法行为给予警告或罚款。
在阳朔县兴坪镇漓江20元人民币背景打卡点,“渔民模特”黄能弟和几位村民正忙着整理道具,准备与游客合影。这片漓江的水域依旧清澈如镜,四周的山峰若隐若现,景色迷人。作为一名老渔民,黄能弟见证了漓江水质的变化,也亲眼目睹了生态环境的改善。
“你看,这水,比以前好多了!”
黄能弟指着眼前的漓江,脸上满是欣慰。“过去,漓江滩涂上烧烤、垃圾遍地。现在,水质变清了,生态环境也恢复了,滩涂、洲岛上时常能看见鸟儿的身影。”
随着桂林市不断加强对漓江的立法保护,黄能弟和其他村民的担忧得到了缓解。“《规定》出台后,漓江滩涂和洲岛终于有了保护的‘铁规矩’,不再是谁想开发就开发了。”黄能弟笑着说道,“政府加强了巡查,违规开发的情况没有了,游客越来越多,生意也越来越红火。”
如今,在灵川大圩、雁山草坪、阳朔杨堤、福利等地,现代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漓江沿岸百姓通过办农家乐、民宿,从事导游、销售等旅游服务工作,在家门口就能吃上旅游饭。
洲岛滩涂化身“诗与远方”
位于桂林市七星区的乌桕滩,已经成为市民和游客亲水游玩的热门目的地。每年秋冬,乌桕树叶由绿转黄,再由黄转红,宛若一幅诗意盎然的水墨画。
然而,由于漓江水流的冲刷,乌桕滩的生态环境一度遭遇困扰。滩涂上的乌桕树根系暴露,一些树木甚至被冲倒,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对此,七星区着手实施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工程。
“通过生态修复,不仅能保护好乌桕滩的生态环境,也能极大提升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同时为周围村民带来更好的经济收益。”桂林华侨旅游经济区负责人说。目前,乌桕滩的生态修复工程已进入收尾阶段,预计不久后将重新开放,市民和游客将再次享受这片亲水胜地带来的美丽景致。
栖居在山水环抱的城市里,幸福!
如今,打开桂林人的朋友圈,满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活场景。白鹭洲奇峰林立,溪水潺潺,露营与垂钓成为大家亲近自然、放松心情的绝佳方式;訾洲岛内树影婆娑,微风拂面,是市民游客茶余饭后漫步观景的绝佳平台;大小洲上成群的白鹭栖息于此,游人驻足岸边,静静感受这片人间仙境的宁静与和谐……
桂林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徐强表示,《规定》明确,基于生态环境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将在适宜休闲游览的洲岛和滩涂上,科学合理地设置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将明确划定休闲活动区域,并对这些区域实施规范管理。这样不仅能够更有效地保护漓江生态环境,也能更好地服务于民。
漓江保护重塑工业版图
保护绿水青山,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
桂林溢达纺织有限公司是桂林市象山区引进的重点企业,按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规定,象山区最终决定企业只能在桂林建设纺纱、制衣等零排放的生产线。对漓江两岸钢铁、棉纺等众多传统企业,桂林推进“退二进三”政策,即第二产业有序搬到工业园区,为第三产业发展腾挪空间。
工业发展为漓江保护让路,法规制度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桂林交出了兼顾漓江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绿色答卷。
行走在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厂区里,随处可见“中水回用”的牌子,花圃、墙壁上都安装有中水管道,中水还被用于酒瓶清洗和浇灌花草,大大节约了水资源。为确保公司排放的污水合格,污水处理完成后,一部分水通过管道进入一个小池子,里面养了锦鲤,用于检验排放的污水水质。
“公司已构建循环圈达20多个的啤酒酿造行业循环经济产业链,涵盖啤酒生产、废弃物处理、污水处理、环境保护等啤酒酿造全过程;实现污染物零排放,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获得了可观的节能经济效益。”燕京啤酒(桂林漓泉)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何忠顺说。
目前桂林市已制定的17部地方性法规中,涉及“两个保护”的就有10部。这些法规为漓江的保护提供了全面的法治保障,确保了桂林市能够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找到平衡。
未来,随着《桂林市漓江洲岛滩涂保护规定》等系列法规的不断推进,漓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将得到更加全面和长效的保护,桂林独特的山水自然遗产也将持续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成为人们向往的“诗与远方”。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