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瀚海追光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蒙延智关于伽玛射线暴的探索

2025-03-28 16:03:30   

出生于1991年的蒙延智是一名年轻的天文科学探索者。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他一路潜心钻研,埋首前行,逐梦浩瀚星辰,在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伽玛射线暴(伽玛暴)是来自宇宙深处的最高能的爆发现象。其辐射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看到的是伽马射线波段的瞬时辐射,随后会观测到其它波段的余辉。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余辉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伽玛暴瞬时辐射的辐射机制却依然不明。在蒙延智读博士期间,辐射机制的主流模型,包括内激波模型、ICMART模型、耗散性光球模型。蒙延智结合最新的观测数据特征,在国内首次指出,光球模型的代表人物Asaf Pe'er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概率光球模型很可能才是最合理的模型,并通过相关研究,解决了不少这一模型存在的困难,并且发现它很好地解释了较多的观测特征,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这一模型。

2015年,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宇宙深处的引力波信号,开启了天文学观测除了电磁波之外的新窗口,同时在理论上非常好地验证了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这一次的引力波信号产生于两个黑洞的相互并合,因而只有引力波信号,却没有电磁波信号。2017年8月,科学家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同时探测到引力波信号(GW170817)与电磁波信号(GRB170817A),开启了引力波与电磁波联合研究的新时代。这次的事件产生于两个中子星的相互并合,其电磁波信号集中在伽马射线(大于1keV)波段,持续时间1 秒左右,是一次典型的伽玛射线暴(GRB)。

上述的联合探测,首次确认了短暴的起源。伽玛暴事件发生后,将留下一个黑洞或者磁星(强磁场的中子星)。

2020年,位于中国贵州的口径5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与国外的望远镜一起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的磁星的射电爆发信号,大体上确认了近些年引起很大研究兴趣的快速射电暴(FRB)起源于伽玛暴事件产生的磁星。

以上取得的成果,加速了科研界对伽玛暴产生过程的深入研究,现在的它,已经成为天文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在伽玛暴领域探索的蒙延智对此感触颇深。

身怀凌云志,终将迎彩虹。这是科研的魅力,也是科研人的喜悦。围绕伽玛射线暴,蒙延智团队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而他们所研究的概率光球模型则为伽玛射线暴的深度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GRB170817A(第一个被探测到与引力波事件成协的短伽玛暴)的辐射能谱,结合这个暴由来自结构化喷流的偏轴观测产生,蒙延智团队用概率光球模型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基于概率光球模型与结构化喷流,他们计算出了不同时刻的辐射能谱,从理论上对能谱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预言,发现其与观测到的较亮GRBs的能谱演化特征很好地一致。

通过计算混合喷流(包括一个热成分与一个磁成分)情形下的概率光球辐射能谱的形状,发现,光球模型不仅可以自然地解释观测到的截断幂律(COMP)型的能谱,还可以解释另外的一类能谱(平滑连接的双幂律函数,即Band谱)。

蒙延智团队的工作得到了该研究领域国际同行的较大认可,2018年发表的《短暴 GRB 170817A 的瞬时辐射的起源:光球辐射还是同步辐射?》一文目前已被引用40次,其中被《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杂志(影响因子35.429)以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杂志(影响因子30.065)各引用一次。

2020年8月,蒙延智进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是在伽玛暴瞬时辐射的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张彬彬教授。并希望进一步地结合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检验,该研究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目前,确实在大样本数据分析中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坚守初心,方得始终。自1967年科学界发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剧烈伽马射线爆发现象以来,科学界对伽玛暴的探索就从未停歇,作为该领域年轻的探索者,蒙延智表示,探索的道路上充满挑战,在浩瀚宇宙中追光的理想,将成为一路披荆斩棘的勇气和信念,永不停歇。(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供稿)

(责编:李茜)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帽子”治理缘何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