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91年的蒙延智是一名年轻的天文科学探索者。从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到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他一路潜心钻研,埋首前行,逐梦浩瀚星辰,在伽玛射线暴瞬时辐射研究领域取得了系列创新成果。
伽玛射线暴(伽玛暴)是来自宇宙深处的最高能的爆发现象。其辐射分为两个阶段,首先看到的是伽马射线波段的瞬时辐射,随后会观测到其它波段的余辉。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余辉的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但伽玛暴瞬时辐射的辐射机制却依然不明。在蒙延智读博士期间,辐射机制的主流模型,包括内激波模型、ICMART模型、耗散性光球模型。蒙延智结合最新的观测数据特征,在国内首次指出,光球模型的代表人物Asaf Pe'er教授在2008年提出的概率光球模型很可能才是最合理的模型,并通过相关研究,解决了不少这一模型存在的困难,并且发现它很好地解释了较多的观测特征,从而有力地推进了这一模型。
2015年,科学家首次探测到宇宙深处的引力波信号,开启了天文学观测除了电磁波之外的新窗口,同时在理论上非常好地验证了100年前爱因斯坦提出的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这一次的引力波信号产生于两个黑洞的相互并合,因而只有引力波信号,却没有电磁波信号。2017年8月,科学家首次(也是目前唯一一次)同时探测到引力波信号(GW170817)与电磁波信号(GRB170817A),开启了引力波与电磁波联合研究的新时代。这次的事件产生于两个中子星的相互并合,其电磁波信号集中在伽马射线(大于1keV)波段,持续时间1 秒左右,是一次典型的伽玛射线暴(GRB)。
上述的联合探测,首次确认了短暴的起源。伽玛暴事件发生后,将留下一个黑洞或者磁星(强磁场的中子星)。
2020年,位于中国贵州的口径500米的大型射电望远镜(FAST)与国外的望远镜一起探测到了来自银河系中的磁星的射电爆发信号,大体上确认了近些年引起很大研究兴趣的快速射电暴(FRB)起源于伽玛暴事件产生的磁星。
以上取得的成果,加速了科研界对伽玛暴产生过程的深入研究,现在的它,已经成为天文领域的前沿和热点。在伽玛暴领域探索的蒙延智对此感触颇深。
身怀凌云志,终将迎彩虹。这是科研的魅力,也是科研人的喜悦。围绕伽玛射线暴,蒙延智团队展开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而他们所研究的概率光球模型则为伽玛射线暴的深度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对GRB170817A(第一个被探测到与引力波事件成协的短伽玛暴)的辐射能谱,结合这个暴由来自结构化喷流的偏轴观测产生,蒙延智团队用概率光球模型给出了科学的解释。
基于概率光球模型与结构化喷流,他们计算出了不同时刻的辐射能谱,从理论上对能谱随时间的演化进行了预言,发现其与观测到的较亮GRBs的能谱演化特征很好地一致。
通过计算混合喷流(包括一个热成分与一个磁成分)情形下的概率光球辐射能谱的形状,发现,光球模型不仅可以自然地解释观测到的截断幂律(COMP)型的能谱,还可以解释另外的一类能谱(平滑连接的双幂律函数,即Band谱)。
蒙延智团队的工作得到了该研究领域国际同行的较大认可,2018年发表的《短暴 GRB 170817A 的瞬时辐射的起源:光球辐射还是同步辐射?》一文目前已被引用40次,其中被《Living Reviews in Relativity》杂志(影响因子35.429)以及《Annual Review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杂志(影响因子30.065)各引用一次。
2020年8月,蒙延智进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开展博士后工作,合作导师是在伽玛暴瞬时辐射的数据分析方面的专家张彬彬教授。并希望进一步地结合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检验,该研究项目获得2020年国家“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资助。目前,确实在大样本数据分析中找到了更多的证据。
坚守初心,方得始终。自1967年科学界发现了来自宇宙深处的剧烈伽马射线爆发现象以来,科学界对伽玛暴的探索就从未停歇,作为该领域年轻的探索者,蒙延智表示,探索的道路上充满挑战,在浩瀚宇宙中追光的理想,将成为一路披荆斩棘的勇气和信念,永不停歇。(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供稿)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