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科学 > 正文

四川绵阳构建人工智能机器人全产业链生态集群

车间里来了机器人“装配工”

本报记者 李凯旋    2025-01-03 08:56:53    人民日报

四川省绵阳市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大圣”机器人正在搬运物料箱。
彭紫薇摄(人民视觉)

 

搬运重物、扫码贴签……四川省绵阳市长虹智能制造产业园内,两台1.7米高的“绵阳造”人形机器人“上岗”,为批量化投产应用做现场实测准备。

这些“装配工”代号为“大圣”,由两家企业联合研制。“论‘身体素质’,它们与人无异,具备拟人的形态、移动能力和操作能力。”项目相关负责人袁海辉介绍,该机器人运动速度可达每小时6公里,最大负载30公斤,全身上下有38个自由度(即机器人可活动的轴数),灵活性强,能够轻松执行工业、服务及特种应用任务。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工厂机器人是执行简单固定动作的机械臂、自动导引车。眼前两个“大圣”却非常灵活,只见一个双手提着物料箱前行自如,准确无误地将物料箱放置到搬运点;另一个一手麻利撕下标签,精准粘贴在零件包装袋上,一手连续两次扣下扫码枪按键,完成信息录入,整个过程不到30秒。在工业应用场景测试现场,人形机器人的高灵活性和高精准度展露无遗,它们能做一些高难度、高强度工作。

“机器人和人体活动的原理类似,关节起着重要作用。”袁海辉告诉记者,为使人形机器人更好地模拟和实现人类的行走,公司对机器人关键部件一体化关节进行了技术自研,成功开发出了高功率密度旋转关节、高推力线性关节。公司组建了一支专门的研发团队,对机器人每一个动作的落脚点、时间进行精益求精的测试。“我们的目标不止于让机器人胜任体力活。”袁海辉介绍,公司与长虹人工智能实验室正聚焦“大圣”的“大、小脑”进行研究,将通过计算机视觉系统、全场景感知及自主导航技术,全面提升它的工具操作与任务执行能力。

绵阳人形机器人产业领域近年来迈入发展快车道。日前,在绵阳市游仙区高新区北园(石马镇),机器人产业基地建设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该项目具备年产机器人装备2000余台(套)、智能传感器200万只的产能,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该项目相关负责人说。

目前,绵阳市已初步形成涵盖机器人生产、零部件制造、软件平台、整机应用、系统集成等关键技术的全产业链生态集群。“绵阳造”人形机器人已经进入消防应急、特种场景、家庭陪伴等多个应用领域。

 

《人民日报》(2025年01月03日 第 10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把科技“缝”进衣服里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