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督管理局获悉,广西率先构建“8+12”指标体系,采取“目标+措施+指标”的方式,制定8项目标、12条措施、53条量化指标,通过清单管理、定期调度、系统推进,推动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见成效。
采取闭环管理,在责任落实上见成效。广西建立动态包保主体管理清单,实现线上线下信息一致;强化高风险问题干预,开展包保干部“现场督导”专项行动;探索“内部吹哨人”制度,建立风险自查自纠长效机制;即时响应问题线索,形成“食安督”APP“督导—反馈—整改—复查”闭环;推行“体检式服务”,通过“预约检查+联合诊断”机制,推动监管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变。实现包保覆盖率、督导完成率、问题整改率、食品安全总监和安全员配备率均达100%。
完善风险管控,在化解隐患上见成效。广西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企业建立食品安全风险管控清单,推行全员全过程风险防控,重点推动A、B级主体率先示范,逐步推广覆盖。加强学校食堂、大型农批市场监管,推动“日、周、月”工作机制深度嵌入日常管理。鼓励企业利用AI助手分析风险隐患、辅助制定管控清单,实现大数据驱动的风险预判与精准干预。
强化培训考核,在履职能力上见成效。广西市场监管部门开展包保干部政策解读、督导技能专项培训,将“两个责任”内容纳入党校课程及网络课程,提升问题发现能力。采取多形式培训,实现食安办人员和包保干部工作负担“双减轻”。依托信息化系统,组织食品安全员线上线下培训考核,实现抽考覆盖率、合格率“双达标”。通过现场观摩、案例评选、经验分享等,推广示范点“属地履职—企业落实”双主线经验。
创新包保模式,在服务效能上见成效。广西市场监管部门探索“AI人工智能+两个责任”模式,应用人工智能进行智能研判、风险预警、优化清单等,赋能干部督导、企业自查、部门监管。在食品产业聚集区设立“两个责任”联络服务站,集成政策宣贯、风险排查、品牌培育等功能,服务米粉、糖、茶等地方特色产业,构建“一站式”服务网络。联合主流媒体推广先进经验,营造社会共治氛围。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