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动动手指,千亩麦田“喝”上返青水

2025-03-31 15:58:41    河北日报

大地回春,生机勃发。行走在衡水市冀州区的广袤田野,绿油油的麦苗宛如一片绿毯,格外养眼。

进入返青期,让越冬小麦及时“喝”上返青水,是关乎全年粮食收成的大事。看墒情、培垄、浇水、施肥……这几天,在徐庄乡庄子头村,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

不像其他村民在地头儿忙个不停,种粮大户白志旺不时在屋里摆弄手机。“志旺可是个勤快人,地越种越多,怎么人反而越来越闲了?”乡亲们议论纷纷。

3月22日一大早,实在看不下去的村民陈贵红,特意到家提醒白志旺:“小麦不春灌,产量少一半,可得抓紧呀!”

“叔,我可没偷懒,咱合作社的1000多亩小麦今天就要浇完了。”白志旺笑着掏出手机,指尖在“数智农田”App上轻轻一点,实时的灌溉数据立刻出现在眼前。

原来,去年6月,冀州区与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中粮贸易有限公司、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航天凯天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依托中国工程院尹飞虎院士团队技术支撑,联合打造了冀州粮食生产现代化示范田项目,推动良田、良种、良机、良法深度融合。白志旺承包的1000多亩地就在这片现代化示范田里。

跟随白志旺走进示范田,记者被分布在麦田中的多个设备吸引了目光。“这是田间气象监测仪,这是土壤墒情监测仪……”白志旺逐一介绍,这些环境监测设备就像农田里的“侦察兵”,可以不间断地采集数据,自己通过手机就能随时了解农作物的需求。

如果说这些环境监测设备是“眼睛”,那么数智农田综合管理平台就像“聪明的大脑”。

在示范田的控制中心,一组组环境数据通过物联网汇聚于此,在大屏幕上形成一幅作物长势分析图。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顾成建介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和AI技术等,平台可根据农作物类型、生长发育阶段的水肥需求,快速为管理者提供科学精准的应对措施,实现农作物定制化水肥精准管控,促进节水节肥优产。

“D块麦田灌溉结束,请关闭阀门。”说话间,白志旺的手机里弹出一条信息。按照提示下达新指令后,记者在控制中心大屏幕上看到,D块麦田的喷灌设备停转,相邻区域的滴灌设备随即启动,一股股清流缓缓淌进麦田。

“以前浇地全家上阵,现在动动手指就能搞定。”站在田埂上,望着绿油油的麦田,白志旺说,有了科技助力,传统农业正在加速焕“新”“智”变。(记者焦磊、刘冰洋)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福建省莆田市荔城区成立心理健康服务站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