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探索“农业+”多元融合 激活乡村振兴新动能

2025-03-26 13:08:36   

近年来,大同市平城区小南头街道立足生态资源优势,探索通过“集约经营、文旅带动、产业融合、资源盘活、托管服务”等方式,大力推进“农业+”项目转型,聚力“农林文旅康”融合发展,擘写农业产业发展新画景,激活乡村振兴一泓春水。

“农业+文旅”:农旅融合激活发展新引擎

小南头街道深挖资源禀赋,以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西王庄村坚持党建引领盘活集体经济,摆脱地域限制瓶颈,流转云州区峰峪乡东马庄村1800亩土地建设梨园水庄项目,以“飞地经济”开启村集体经济增收“新引擎”。西谷庄村则依托“晋北解放第一村”红色文化和“缸坊公园”特色,打造占地约1000平方米的民俗体验基地,吸引周边游客沉浸式感受乡土文化魅力。

“农林+加工”:全链条升级提质增效

小南头街道在塔儿村、艾庄村建成千亩鲜食玉米绿色生态种植园区,打造小南头街道“平诚金玉”黄金糯玉米品牌。为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小南头街道筹资建设400平方米冷库和1700平方米农产品加工车间,对玉米进行深加工,开发系列健康食品,实现生产要素和产业对接,把二、三产业留在农村,把就业岗位和增值收益留给村民。

“农业+公司”:集约化生产助农增收

该街道下辖7个村均成立农业合作社,建立健全服务“三农”及农民利益保障机制,引进雨泽、蒙穗等农业企业,推进农业集约化生产。村民就地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获得工资性收入,农业合作社通过招商引资成立农业服务公司,为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农业机械、病虫害防治、技术咨询、土地托管、代耕代种等“保姆式”全过程服务。

“农业+智能”:科技赋能打造数字农田

2024年,小南头街道西谷庄村千亩玉米生产基地首创“北斗+智慧农业”模式,以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高产高效集成工作思路,采取良田、良种、良机、良法、良制“五良”配套种植法,推行“播、管、收、存”全程机械化生产,播种拖拉机加装北斗导航系统,实行宽窄行种植和播种、覆膜、铺滴灌一体化作业,实现高精度北斗导航无人播种作业。通过物联网设备,实现智慧农业系统化管理,以及气象、虫害、土壤、安全监测等全方位监测。“北斗+智慧农业”大幅提高了玉米单产量,成为全国农业生产先进典型案例。

“农林+生态”:立体种养实现绿色循环

依托南麓生态林区优势,西谷庄村发展“林鸡共生”特色养殖。林下散养的“生态鸡”以虫草为食,鸡粪反哺林地,形成“以林养鸡、以鸡促林”的良性循环。近年来,每年递增养鸡2000余只、产蛋6万余斤,村集体经济增收30万元,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双赢。( 杨涛 )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右玉县苍头河入选山西省首批省级五星级幸福河湖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