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芜湖市南陵县三里镇党委政府积极履行职责,镇内相关党政组织依据职能具体落实安置帮教工作。随着法治建设的深入推进,安置帮教工作正逐步从单一管理模式向“帮扶+教育+服务”的综合性社会治理模式转变。
完善制度机制。三里镇党委、政府构建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 ”的工作体系,明确划分公安、司法、民政、人社、教育等部门的职责分工。成立安置帮教工作领导小组,并制定《安置帮教工作流程》,对衔接管理、风险评估、分类帮扶等流程加以规范,确保政策得以切实落实。强化动态管理。借助“全国刑满释放人员信息管理系统”,与公安部门实现人员信息的跨部门共享与动态跟踪。对所有安置帮教人员实行“一人一档”管理,针对重点人员每季度走访排查不少于一次,一般人员每半年走访排查不少于一次,及时对潜在风险进行干预。
精准帮扶服务。就业引导:对于刑满释放人员而言,就业往往是他们回归社会的第一块基石。自2023年起,通过与本地企业合作、举办专项招聘会等方式,累计帮助安置帮教对象获得8个就业岗位,就业安置率达到85%。心理干预:除了就业,心理上的帮扶同样不可或缺。特殊群体在经历服刑等特殊阶段后,往往会产生自卑、焦虑、孤僻等心理问题。司法所工作人员积极参加心理学培训课程,加强心理学知识学习,在日常工作中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发放宣传手册等方式,积极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教育。同时,计划引入专业心理咨询团队,为存在心理健康障碍的人员提供心理疏导和危机干预,帮助他们化解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生活保障:注重从生活的细微处给予特殊群体关怀,积极协调解决安置帮教对象在资金、住房、低保等方面的实际困难,通过与民政部门沟通协调,为符合条件的人员申请最低生活保障。成功化解婚姻、邻里、土地等矛盾纠纷18件,有效维护了安置帮教对象的合法权益。为特困人员发放临时救助金,缓解他们的生活压力。这种从生活点滴入手的关怀,让特殊群体感受到了社会的温暖,也增强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期待。
社会力量参与。鼓励社会组织、志愿者、爱心企业参与帮教工作,构建 “社区+家庭+社工”帮扶网络。探索开展“阳光驿站”“中途之家”等公益项目,为安置帮教对象提供短期住宿、就业指导以及融入社会的帮助。
通过加强教育帮扶和动态管理,2023年以来,镇安置帮教对象重新犯罪率呈逐年下降趋势,就业率稳步上升。通过宣传典型案例和进行正向引导,公众对安置帮教这一特殊群体的偏见逐渐减少,社会包容度明显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安置帮教工作,为安置帮教对象融入社会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但在安置帮教工作中也存在部门协作障碍、帮扶形式较为单一,用工歧视等现象。
为此,建议建立跨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由公安、司法、民政、人社等相关部门参加的联席会议,加强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打通数据共享渠道,建立统一的安置帮教信息平台,实现人员信息的实时共享和动态管理。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大对安置帮教工作的资金投入,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就业培训、心理辅导、生活救助等帮扶工作。同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训、引进等方式,培育专业化的社工队伍和心理咨询团队,提高帮扶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制定出台相关政策,对吸纳安置帮教对象就业的企业给予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政策支持,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安置帮教工作。加强对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培训和指导,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参与帮教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每一个特殊群体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有着重新回归社会、过上正常生活的渴望。安置帮教工作,就是要通过温情帮扶和有效赋能,为他们搭建起一座通往新生活的桥梁。通过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心理、生活等方面的问题,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价值,重拾生活信心,最终成为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力量。(作者系芜湖市南陵县三里司法所所长张孝清)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