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

金华婺城高标准农田建设守牢粮食安全

胡敏霞    2025-03-20 16:23:58    金华日报

连日来,趁着天气晴好,在金华婺城区白龙桥镇的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现场,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修整机耕路。

“原先,这片土地都是种苗的,非粮化整治以后,作为粮食功能区,连片种植水稻对于土壤、基础配套设施等都有很高的要求。”白龙桥镇副镇长钱路说,2024年底,该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建设项目动工,项目涉及面积有1294亩,其中改造提升面积1204亩,新建面积90亩。建设内容包含拆建灌渠、设置下田坡道、埋设灌排水暗渠等,预计今年6月底前完成。“项目的完成,能够让种粮大户更好地进行机械化种植,提高亩产效益。”钱路说。

距离白龙桥镇十多公里的长山乡石道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绿色农田建设项目)现场,种粮大户潘芸英看着眼前盛开的油菜花告诉记者:“预计今年油菜出油率能达到每亩150斤。”

今年是义乌人潘芸英来婺城种粮的第5年。原先,石道畈这片由山改田的土地种粮条件不足,“土壤不好,保水性比较差。配套设施也不齐全,没有抽水设备只能靠天吃饭。”

2024年初,婺城区启动石道畈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示范项目,涉及琅琊镇、长山乡的7个行政村,建设面积5487亩,其中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202亩,新建高标准农田285亩,总投资3200余万元。项目涵盖土地平整、土壤改良、灌溉排水、田间道路优化提升、农田防护与生态保护、农田新基建等内容。经过一年多的改造提升,“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田园画卷徐徐展开。

“通过土壤改良,去年下半年我们种了一茬芝麻,结出的芝麻明显比之前大。等油菜收割完以后,我就马上要种水稻了,预计今年的水稻亩产能达到900斤。”潘芸英说,农田周边的道路、抽水管等配套设施日渐完善,也让自己对种粮更有信心。

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关键举措,高标准农田建设正逐步将“靠天吃饭”的农田转变为“高产稳产”的沃土。近年来,婺城区通过新建、改造、扩建等方式,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推进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生产,截至目前,该区共建成高标准农田20.9万亩,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2.66万亩,围绕“田、土、水、路、林、电、技、管”等八个方面开展建设,重点通过加强灌排渠系建设和改造、合理设置田间道路、科学布设农田林网、完善输配电线路设备等,让婺城成为一片希望的沃野。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2025“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发展与技术创新大赛之技术创新赛国内决赛圆满落幕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