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托育机构将迎首批“科班生”

2025-03-18 16:00:37    北京日报

作为全市首批开设托育专业学科的职业院校之一,北京科技职业学院首批学习托育课程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即将毕业。托育课程更注重培养学生对婴幼儿生活照料、医护养育的能力。未来,更多掌握托育技能的毕业生进入托育机构后,将为0至3岁婴幼儿带来更加专业、规范的托育服务。

幼教+托育

提升学生就业前景

“我们班大概有30人,现在一半以上都在各个幼儿园、托育机构实习,未来差不多都能留下来。其余的同学不是在考教师资格证,就是在忙专升本,大家对专业未来的发展还是很看好的。”在北科就读学前教育专业的大三学生刘姿昕说。目前,她正努力考专升本,为将来职业发展争取更多上升空间。

2022年,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北京汇佳职业学院4所职业院校,成功申报全市首批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并于次年首批招生。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在成功申报当年,就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增加托育课程。

“我们挺幸运的,入学的时候选的是幼师专业,但是这几年赶上国家发展托育,学校为我们增加相关课程,幼儿园也增加了不少2至3岁的托班。这样我们掌握更多技能,就业的机会也会更多更广。”刘姿昕说。

如今,刘姿昕已经拿到了幼师从业所需的幼儿教师资格证,以及教育部推广的1+X幼儿照护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此外,学校还鼓励他们考取保育师证、育婴师证,昌平区卫健委还会对考试合格的学生按证书级别给予1500元至2500元的一次性补贴。这些职业资格认证,不仅对学生提升就业能力、拓宽就业渠道有积极作用,还有助于推动托育服务行业规范化、专业化发展。

课堂+实习

增强学生真本领

今年大二的王明伟拉着一位名为暖暖的两岁小朋友,一起慢慢来到盥洗室。“还记得我们上次教的动作吗?这次试试可不可以自己完成?”在王明伟耐心地引导下,暖暖正学着独立上厕所。

“孩子在两岁至两岁半的时候,应当逐渐学会自己上厕所。”王明伟是首届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学生。如今,经过三个学期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后,她来到北科婴幼学苑,跟随老师开展为期6周的实习。

“当时托育专业非常新,报这个专业,一方面是想要尝新,另一方面我个人比较喜欢小孩。高考后的暑假,正好我哥哥家刚生了小孩,带孩子期间,我也萌生了将婴幼儿照护作为职业的想法。”王明伟说,“国家不断完善托育服务体系,这个专业契合时代发展需求,我对未来充满期待。”

在她看来,托育专业学习的内容非常实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得很紧。“在我们家,我会及时告诉我哥如何照护孩子,现在大家都愿意听我的建议,慢慢我变成了家里的育儿专家。”王明伟说,“我们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进行了实操练习,接下来的实习对我们来说很重要。我需要好好调整心态,真正将课堂上学习的理论知识和实操技能转化为岗位需要的真本领。”

教材+实训

推动行业规范化发展

培育托育专业学生的同时,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幼教学院还承接高等教育出版社托育专业教材的编写工作。教材《婴幼儿回应性照护》由洪秀敏教授主编,北科作为牵头学校,联合全国多所高职高专院校共同完成,于2024年3月出版发行。后续学校还陆续出版了《婴幼儿心理发展》《婴幼儿学习与发展》,托育专业的王明伟和她的同学,正是这些教材的受益者。

“教材写得特别细,实操环节的那些步骤,一二三四等要点非常明确,让我们学起来清晰易懂。”王明伟说,“而且每个任务情景,教材最后还会给出一个评价表格,我们在课堂上分小组实操,对照表格评价,很容易发现还有哪些不足需要提升。”

北京科技职业学院国际幼教学院婴幼儿托育服务与管理专业教研室主任、骨干教师张颜告诉记者,教材内容的编写审定非常严格,很多细节是综合了多方意见得出的最优方案。

不久前,昌平区首个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在北科婴幼学苑成立。中心将依托北京科技职业学院设立昌平区托育人才培养基地,依托区妇幼保健院设立医育结合实践基地,依托区婴幼儿照护协会推动行业发展,依托北科婴幼学苑及巩华北科幼儿园开展婴幼儿照护,进一步探索和推动托育服务行业规范化、职业化发展。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石榴计划”创投全球行(邮轮站)即将启航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