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以“硬核材料”锻造新质生产力 江苏新材料产业加速跃迁

2025-03-17 16:35:14    扬子晚报

在苏州吴中高新区的一处现代化车间内,一排排精密设备正全速运转,泛着金属光泽的银白色纤维从高温炉中连续抽出。这种名为“连续氧化铝纤维”的新材料,厚度不足发丝十分之一,却能在1600℃高温下保持性能稳定,助力新一代磁悬浮列车突破超导冷却技术瓶颈,支撑航空航天器跨越极端环境考验。这一场景,正是江苏新材料产业向“高”而攀、向“新”而行的生动缩影。

作为全国新材料产业高地,江苏始终将科技创新作为破题关键,构建起“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全省布局建设15家新材料领域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推动西工大、东南大学等高校与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等科研机构形成协同网络,为企业提供技术策源支持。以连续氧化铝纤维为例,其突破不仅填补国内空白,更带动江苏形成从特种纤维到复合材料再到终端装备的完整产业链。目前,全省新材料领域有效发明专利超5万件,在纳米材料、高性能合金等20余个细分赛道领跑全国。

走进江苏企业生产一线,新材料创新的“星辰大海”触手可及:全球首条千吨级T1100碳纤维生产线在连云港投产,超高强钢助力“奋斗者”号深潜万米;南通石墨烯导热膜打破国外垄断,让5G手机散热效率提升200%;无锡企业研发的液态金属血管支架,正推动生物医用材料走向国际前沿……2023年,江苏新材料产业规模突破2.1万亿元,在第三代半导体、高温超导等前沿领域形成47个全国单项冠军。每项技术的突破,都在重塑全球产业版图。

“总书记的讲话意义深远,为我们企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让我们深感责任重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关键路径,对我们企业而言,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加强科技研发投入,将创新成果快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打造更具竞争力的产品。”国装新材料技术(江苏)有限公司总经理马小民说,“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深化科技创新,计划在三年内,将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提升至15%,将市场占有率提高20%。”包括进一步加强研发团队建设,通过高薪聘请、项目合作等方式,吸引更多国内外顶尖人才加入。同时,建立内部人才培养体系,选拔有潜力的员工进行重点培养;加大研发力度,聚焦前沿材料领域,围绕氧化镁、氧化锆等耐更高温度的材料开展攻关,争取在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等,推动整个新材料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江苏正以“十年磨一剑”的战略定力,推动新材料产业从“跟跑”向“并跑”“领跑”跃升。正如奋战在研发一线的工程师们所说:“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深感使命在肩。江苏有基础、有能力打造世界级新材料产业集群,为中国式现代化锻造更多‘大国重器’的钢筋铁骨!”(徐媛园)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延寿县公安局:捍卫食药安全 打击经济犯罪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