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效回应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关切,大同市广灵县以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为优先大局,积极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依托各村党群服务中心现有场所,聚焦提升基层治理和服务水平,就近就便改造121个“助老餐厅”、7个“好邻居小院”,打通了服务群众老有所养“最后一米”,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
小食堂架起“爱心桥”。广灵县“爱心食堂”的开办,保障了村内老人吃饭有人管,身体不适有人问,紧急情况有人帮。通过筹建运营爱心食堂,乡镇政府、村集体、社会爱心人士、公益力量,群众主体都参与其中,心系老人、情系乡村的内生动力不断被激发,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得到落实,百善孝为先的优秀文化得到传承,村风民风持续向上向好,带来了乡风文明蝶变效应。养老餐厅“四个一点”即政府补一点、社会捐一点、集体筹一点、个人掏一点的创新做法,有效整合了多方面力量参与其中。
小食堂拉近“干群情”。“爱心食堂”在破解特殊老年群体“吃饭难”问题的同时,让农村老年人在家门口实现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乐,也让老年人切实感受到党的关怀、家的温暖,拉近党群干群关系,让群众“暖胃”又“暖心”。广灵县委、县政府从调研摸排民生需求,到反复打磨爱心食堂改造方案,征求农民群众意见,再到乡村两级干部实施推动,村民广泛参与,县乡村干部大力推动,老百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通过小食堂的筹建、改造、运营拉近了干群情。目前,全县121个农村养老助老服务点全部正常运行,实现了70周岁以上老年人助餐全覆盖,解决了3678名老年人的就餐助洁等现实问题。
小食堂筑起“治理基”。包乡县领导每月一次、包村乡领导每周一次落实陪餐制度,聊家常访民意。通过和老人们同坐“一张桌”,同吃“一锅饭”,听民意、解民忧,不仅体验了食堂饭菜的口感,还关注了老人们是否吃得饱、吃得好。爱心食堂在方便老年人的同时,为有赡养义务的中青年一代安心工作创业减除后顾之忧,更为广灵手工业强县的发展提供了核心“劳动力”和“创造力”。为了保证“爱心食堂”能够可持续运营,各村党支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了规范的食堂运行管理制度,明确了食材挑选、菜品制作、卫生清洁等方面标准要求,组建了包括党员干部、志愿者、爱心人士等在内的管理团队,为推进“爱心食堂”平稳有序运行保驾护航。
小食堂竖起“党建旗”。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向心力,各村党组织大力推广领办“暖心食堂”,提供精细化的村居养老服务。同时,组建“银发调解团”志愿服务队,解决日常“烦心事”、化解邻里“小矛盾”。针对农村公益岗部分闲置问题,爱心食堂组织农村公益岗能干厨师干厨师,干不了的做帮厨,既解决了公益岗闲置问题,也减少了财政方面的负担,把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基层治理落地落实,有利于增强村民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提高社区治理和服务的精准化、精细化水平。
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广灵县将持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扎实有序推进农村养老助老服务项目规范化,完善服务功能,健全长效运行机制,把农村养老助老服务点建成实实在在的民心工程。(广灵县委组织部供稿)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