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数字赋能社会治理

湖北省首个刑事犯罪数字地图在武昌正式上线

胡粲梓    2025-03-12 10:59:13   

为积极探索应用数字技术手段辅助司法办案,有效破解传统办案模式下“打而不治”“治而不精”等瓶颈,持续提高治理能力与水平,日前,由武汉市武昌区人民检察院主导推动建设的湖北省首个刑事犯罪数字地图通过专家论证,正式上线运行。

 

 

武昌区委常委、政法委书记黄丰宙出席活动时表示,刑事犯罪数字地图对于发挥法治抓前端治未病作用、深入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区委政法委将一如既往支持武昌检察工作,希望区检察院持续释放数字检察活力,为数字化城市治理贡献检察加速度,为促进武昌转型发展、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武昌区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田勋红介绍,近年来,该院对标对表上级要求,按照“业务主导、数据整合、技术支撑、重在应用”的数字检察工作机制,认真推进检察智能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在犯罪治理的现实需要以及数字检察战略的双重推动下,该院以“数据+地图”为思维原点,以“法律+数字技术”为两轴,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不断扩充融合,最终形成集法律知识检索、案件事实梳理等8种能力,适配危险驾驶罪、故意伤害罪等6种罪名的犯罪治理综合应用平台——刑事犯罪数字地图,精确分析和呈现区域刑事犯罪的情况,实现了对区域刑事犯罪的全面、直观监控,服务检务工作。具体而言,该平台可根据不同类型案件特点确定所需提取的数据要素,利用机器学习等技术从法律文书和检察办案系统中自动提取相关数据;其次,将提取的犯罪数据注入电子地图当中,以电子地图为基础搭建可视化平台,从而实现犯罪信息在地理纬度的立体化呈现;最后,通过犯罪数据与城市地理信息的关联,发现监督线索,服务于检察办案与区域社会治理。她表示,参与和促进社会治理是检察履职的基本要求,在履行检察职能中,既要看“法眼”,也要看“治理之眼”。此次武昌区检察院建设推出“刑事犯罪数字地图”,不仅仅是技术手段的更新迭代,更是犯罪治理理念和模式的一次变革。它将推动犯罪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防”转变,促进犯罪治理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实现犯罪治理从“单打独斗”向“协同共治”转变。

“2024年的一段时间,我们发现辖内某商业中心附近查获多起醉驾案件。通过调查走访,我们发现该商业中心地下停车场面积较大,部分地区信号较弱,且无明显的指示引导标志,多起酒后驾驶案件的当事人表示‘难以通过手机软件叫到代驾’或‘代驾交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武昌区检察院秉持治罪与治理相结合的原则,及时向管理该商业中心的物业公司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运营商提升部分区域信号接收能力,并联合商户、街道一同开展酒后驾车宣传警示活动等。在平台演示过程中,该院干警陈池结合平台运行规则,用实际应用事例来阐述依托刑事犯罪地图,让检察机关参与社会治理具象化。

在专家研讨环节,来自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高校计算机、人工智能、法学等领域的专家,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人民监督员,对刑事犯罪数字地图给予高度肯定,一致认为该系统是数字科技与检察工作深度融合,运用检察数据深度进行犯罪治理、提升社会治理精细化水平的一个优秀样板,并对下一阶段优化路径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活动中,武昌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赵慧,武汉市测绘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曾浩,湖北中科网络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袁建华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就进一步完善刑事犯罪数字地图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研发、深化后续合作进行了约定。

武汉市检察院副检察长黄静在总结点评时对武昌区刑事犯罪数字地图的研发、上线给予了高度肯定。她认为数字地图亮点突出,形成了“预防-打击-治理”的全链条监督治理模式,真正体现了“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她指出,要坚持“业务主导”,推动模型应用走深走实,建立动态迭代机制,及时推动解决、改进模型应用中的问题,结合最高检工作部署逐步丰富模型功能,扩展模型应用范围。要构建“协同生态”,充分释放数据融合价值,既要善用、活用、用足检察内部数据,也要拓展和合理使用外部数据,加强数据整合,破解信息“孤岛”。要聚焦“队伍素能”,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效果导向,深化检校合作协同育人。要落实“重在应用”,提升数字检察应用实效,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精准选择法律监督模型,推动解难题、补短板,加大监督模型应用力度,积极争取数字技术项目应用试点,形成一批可推广的典型案例。(武昌区人民检察院)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刘晓明大使专题报告会在广州成功举办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