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人民视点 > 正文

吴晨代表:以城市复兴为导向推进中轴线遗产保护

2025-03-11 14:55:52    北京日报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标志着其保护发展进入崭新阶段。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建筑师、总规划师,中国科学院大学讲席教授,首钢集团总建筑师吴晨说,在北京中轴线长达7.8公里的序列空间里,包括了物质空间、文化传承、产业经济、社会活力和科技创新五大系统的中轴线城市文化风貌。新阶段下,更应以“城市复兴”为导向,秉承“积极保护、整体创造、有机更新、全面复兴”的理念来开展中轴线遗产保护。

在吴晨看来,中轴线缓冲区的保护利用十分重要。“中轴线总长7.8公里,包括15个遗产点和5.9平方公里的遗产区,以及45.4平方公里的缓冲区,总体占到北京老城面积的80%。”在“实施人口、建设规模双控,降低人口、建筑、商业和旅游密度,让核心区‘静’下来”的原则下,要想让人们充分感受体验中轴线的壮美与恢宏,应拓展至更大空间,既要向南北延伸,也要向东西渗透,将缓冲区创新性地作为遗产核心展示与体验的配套承载区。

如何做好缓冲区的空间规划与风貌治理?他认为,未来中轴线相关项目要加强市级部门统筹,东城区、西城区两区联动,统一规划、分区实施。其中要充分发挥责任规划师的职能,保障规划实施、助力社会治理、增进人民福祉,让中轴线治理更有精度。

中轴线是一条物理轴线,也是一条文化轴线、发展轴线。吴晨说:“中轴线不止于遗产本体,还有遗产环境。”在重视本体的同时,也要关注挖掘其他遗产环境保护对象,比如历史文化街区、景观视廊及城市天际线、历史城廓、历史街巷、历史河湖水系等,讲好中轴故事、讲好北京故事,让中轴线内涵更有深度。

“中轴线不止于壮美的鸟瞰角度,更要重视人本体验。”他建议,以中轴线文化探访路为骨架,把重要的空间与文化资源有机联通起来,“串联展现中轴意象的‘场所’,形成具有沉浸感的历史时空‘场景’,比如以中轴线为纲形成贯通东、西城的二环滨水绿道、皇城城廓历史文化步道等,提升文化探访体验。”

如何以中轴线保护利用辐射带动老城及城市发展?吴晨说,应进一步针对中轴线遗产区与缓冲区的功能调整和实际建设需求,结合北京老城复兴,固化中轴线保护复兴的共识目标、制定便于操作的近期建设指导意见等,形成相关规划指引和行动计划,继承和发展传统文脉,引导和控制新项目的规划建设。(本报记者 范俊生)

(责编:汪翠萍)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黑龙江省宾县公安局开展“美丽乡村行”交通安全宣讲活动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