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6日至7日,春意盎然的绿城南宁迎来一场特殊的“年终考”——广西乡村科技特派员“一县一团”团长2024年度科技服务考核评优。来自全区各地的78名团长齐聚一堂,围绕“组团式服务”成效亮数据、晒成果、比创新,交出科技与泥土碰撞的“精彩答卷”。
“硬核”考核办法:数据为基,满意度为尺
本次考评由自治区农业农村厅牵头,设立2个专项考评组,以量化指标与基层反馈双维度构建考核体系,调取“科技特派员管理系统”后台数据,从日常服务数据、服务对象满意度、县区综合评价三方面对团长履职情况进行量化打分,重点核查团长完成服务天数、技术培训人次、新品种新技术引进数量、年度任务完成情况等指标,推动服务实效精准化评估。同时还开展满意度调查,确保“科技服务是否接地气”由当地受益者评判。钟山县团团长丁成泉在汇报中展示“成绩单”:“全年开展服务138天,解决芋头连作障碍,大棚辣椒大苗移栽等产业技术问题5个,他曾连续五十多天下乡开展实地指导,利用周末时间几乎走遍贺州市所有乡镇、行政村,在田间地头开展粮油作物、芋头、中药材等技术指导,为种植户搭桥牵线销售农产品。
考评现场亮绩:组团服务,协作展锋芒
考评现场,各团长通过“组团服务”模式集中技术资源,以多领域协同突破解决产业难题。团长们以PPT展示形式,生动呈现服务特色。“我们引进推广了智慧农业远程遥控技术、有机茶园栽培管理技术等64项新技术,筛选出多个高产、优质、抗逆性强的新品种推广应用,作物平均增产10%—20%,农民收入显著增加。”平桂区团团长黄世旅汇报道。邓荫伟带领阳朔县团整合多个产业专家打造专班服务体系,“跨界联动”带领团队科技特派员解决产业技术问题10个,引进、转化应用、示范推广农业优新品种、技术、高效模式、专利等方面科技成果39项,传帮带培养县乡村本土人才72人,促进服务对象节本增效金额为2200万元。
科技赋能助农:智力支撑,成果获得多
考核数据显示,“一县一团”科技特派员不仅解决了大量的技术难题,还促进了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技术创新与成果转化颇多:累计引进并转化应用了315项科技成果,涵盖农业优新品种、高效技术、设施设备等多个领域,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的科技含量。通过技术转化与应用,解决了240个产业技术难题,为农业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如田阳区团团长王益奎推广番茄新品种和嫁接技术,提高田间成活率50%以上,增加产值4000多万元。新产品研发成果丰硕:成功研发了56项新产品,包括农业新品种、加工产品、养殖设备等,丰富了市场供给,促进了农业产业延链增值。技术普及与培训深入开展:发放了3.4万份技术资料,通过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与推广,有效提高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产业经济效益提升明显:各团长共建立水稻、甘蔗、水果、水产等产业示范基地超20万亩,促进服务对象节本增效金额达3.2亿元,通过科技服务显著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量和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和企业效益。如吴小建带领天峨县团联合广西农科院攻克灵芝孢子低温破壁技术,推动企业产能提升,年产破壁灵芝孢子粉5万公斤,年产值达3000万元。熊建华带领东兴市团服务基地面积达8731亩,针对石斑鱼、小棚虾等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在水产养殖领域实现节本增效1000万元。人才培养与帮带作用突出:多位团长通过“1对N”结队“传帮带”模式,通过“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等机制,培养帮带了430多名县本土人才,联农带农益农成效明显。如,梁桂东带领隆安县团生猪产业组吸纳12户脱贫户到种猪场就业,在示范基地以入股分红形式,带动当地周边村屯32户农户发展生猪养殖,脱贫户平均人均收入3000元。蒙山县团团长朱光书帮助企业联系茧商销售3.6万斤滞销蚕茧,减少蚕农损失90万元;组织西河镇蚕农在冰雹灾后对近千亩桑园抢救,使桑园得以恢复生产,挽回养蚕损失300万元。
服务水平升级:拓宽领域,增强服务效能
多位团长探索了“基地建设+送技下乡+线上直播+线下培训+现场服务”等多种服务模式,推动科研院所、农业企业与农户之间的产学研合作,提高了科技服务的覆盖面和实效性,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提升了农业科技的社会影响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广西农业农村厅山区综合技术开发中心主任黄淑霞指出,下一步,将完善考核评价体系,精准匹配需求,建立“县区点单+团长派单+专家接单”响应机制,服务聚焦粮食安全、设施农业等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强化跨区协作,深化产学研联动,推动技术攻关与成果转化双向赋能;延伸服务链条,从生产端向加工、仓储、品牌营销延伸,让技术服务充分激活乡村经济。
“我们要做懂技术的‘田秀才’、会管理的‘新农人’!”考评会上,团长们的誓言铿锵有力。这场充满“科技范儿”的年度大考,为八桂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强劲动能。
(责编:李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