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窗口期的阳泉市,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实现哪些新进展、取得了什么新成效?在近日举行的山西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山西省人大代表、阳泉市委书记雷健坤表示,阳泉市结合实际抓好全方位转型,深入实施“14510”总体思路和部署,加速构建体现阳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稳”的基础更加巩固,“进”的步伐更加有力,“绿”的底色更加鲜明,高质量发展夯基垒台、积厚成势。
新华网:2024年,阳泉市稳中求进、难中求成,高质量发展取得哪些新进展、新成效?
雷健坤:刚刚过去的2024年是很不平凡、极为不易的一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挑战,阳泉市稳中求进、难中求成,推动高质量发展发生趋势性、转折性、标志性变化。
一是经济运行恢复向好。主要经济指标呈现前低后升、稳步回升态势,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三季度当季扭负转正,进入四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恢复。
二是新质生产力集聚壮大。1-11月,新材料产业增加值增长42.2%,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44.2%。特别是数字经济主体增长71.96%,规模以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营业收入增长27.7%。
三是改革开放动能强劲。重点领域改革纵深推进,徐明岗院士工作站落地,“晋创谷·阳泉”挂牌,对外贸易逆势上扬,出口额增速10.4%、全省第一。
四是美丽阳泉建设成效明显。连续4年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70%以上,5个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五是民生保障扎实有力。15件民生实事全部兑现,全市无高风险金融机构,连续175个月杜绝重特大事故,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新华网:面对挑战与机遇,阳泉市承压前行、稳中有进,展现出良好势头。那么,阳泉市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底气源于什么?
雷健坤:面对经济承压前行的形势,信心比黄金更重要。
信心来自发展成效。2024年全市经济运行逐月逐季恢复向好,新质生产力集聚壮大,投资消费加速发力,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构建,新动能新优势加速积累,转型发展的基础不断夯实。
信心来自政策机遇。2024年以来,国省推出一揽子增量政策,特别是中央经济工作会后,中央进一步充实完善政策工具箱,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出一系列政策“组合拳”,为经济增长注入了强劲动力。
信心来自实干担当。近年来,全市各级干部迎难而上、主动作为,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群众最前沿、维护稳定第一线,挥洒汗水、顽强拼搏,推动一大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大事要事落地见效,以实际行动赢得了群众的口碑。实践证明,阳泉的干部队伍是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
当前,阳泉市正处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深化全方位转型的窗口期,只要我们坚定发展信心,保持战略定力,谋事干事、奋勇争先,就一定能够实现新的进步、取得新的成绩。
新华网:聚焦发展所需、群众所盼,2025年,阳泉市如何打好“十四五”收官战,谋好“十五五”开局篇?
雷健坤:阳泉市将深入贯彻党中央及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锚定目标、干字当头,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深化全方位转型。
一是巩固向好态势,全力稳增长。坚持一二三产协同发力,稳住一产基础,大力发展“特优精”农业,打响“阳泉硒品”品牌;夯牢二产主导,稳住煤电“压舱石”,以新型工业化为引领,推动工业经济“多点开花”;强化三产支撑,加快发展服务业新模式新业态,推动服务业“全线飘红”。
二是多措并举扩内需,打好投资消费翻身仗。深入推进“提振消费专项行动”,用好“两新”加力扩围政策,多措并举促进居民消费。深入开展“重大项目建设年行动”,谋划推进一批重点产业链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不断扩大有效投资。同时,狠抓外贸持续增长,积极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
三是持续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构建体现阳泉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落实“五个深度融合”要求,深入推进能源革命,依法依规释放先进产能,做好“绿色能源+”文章,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快推进制造业振兴升级,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持续深化数智新城建设,建设全省智能算力产业示范基地,积极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据价值化及数字化治理。大力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构建“三足鼎立、多点支撑”文旅体系,努力将文旅产业培育成支柱产业。
四是深化改革开放创新,增强发展活力。持续推进改革增效,坚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统筹抓好各领域改革。持续深化创新驱动,依托“晋创谷·阳泉”,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打造先进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区。持续强化开放赋能,发挥承东启西、双向支撑区位优势,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
五是统筹发展和安全,固底线强弱项。深入开展“美丽阳泉·全民行动”,持之以恒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守牢生态安全防线。用心用情做好稳就业促增收、兴教育强保障等可感可及的惠民利民实事,守牢民生保障底线。抓实抓好安全生产、社会稳定、重点领域风险防范化解等工作,坚决守好山西“东大门”。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