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聚焦数智时代网络综合治理前沿问题《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等新书发布

陈力双 杨林 沈天健    2025-04-28 19:12:40    人民数据

 

4月26日—27日,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浙江省传播学会联合网络空间治理与数字经济法治(长三角)研究基地、浙江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在宁波举办“数智时代的互联网与智能传播治理”学术研讨会。新闻传播学科知名学者魏永征、吴飞、顾理平、方兴东、林爱珺、李文冰、李丹林、范玉吉、彭桂兵、李蓉、邵鹏、李乐、陆高峰、肖荣春、何镇飚等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张玥、《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青年记者》主编赵金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等新书进行深入研讨交流。

会议发布的新书还有山东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互联网治理三十年(1994-2024)》、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空间安全治理的法律比较及启示》、Peter Lang出版的《China’s Global Image Making》等。研讨主题包括习近平法治思想、文化思想与传媒法治、网络治理;数智时代的互联网治理新挑战与新路径;数字新闻业与主流媒体的系统性变革;生成式人工智能的颠覆性影响与智能传播治理;传媒法治与文化法治;国际传播中的法治与治理等前沿议题。

 

《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是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浙江大学双聘教授张文祥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我国互联网信息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研究(批准号:18BXW121)”结项成果,该书聚焦网络信息内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这一网络治理的重点问题,以新闻传播学、法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系统研究党管互联网、政府管网治网功能优化、企业履责与平台治理、多元主体共治、网络法治与技术治网等重要问题,总结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经验,对网络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体系和机制做出深入分析和前瞻设计,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革新寻求理论支撑,服务我国信息传播管理制度创新和互联网治理实践,丰富完善中国特色治网之道。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编辑、《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责任编辑张玥表示,在中国式互联网协同治理路径的探索成为焦点话题的背景下,本书应运而生。作者致力于技术赋能、制度形塑与价值引领的探索,并结合法学与新闻传播学专业优势,深度剖析互联网治理的法律法规与制度体系,考量多元主体在网络信息内容治理中的相互关系,契合了跨学科发展潮流。本书不仅是互联网治理的探索,更是对同行的邀请,鼓励更多学者投身这一领域的研究,期待与志同道合者共同助力中国互联网治理从“协同”迈向更高层次的“共生”。

魏永征教授和浙江省传播学会会长、浙江大学吴飞教授专门为《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作序。在研讨会上,魏永征教授对该书的研究作出积极评价,认为作者从理论和实践上系统分析我国现行网络治理制度,充分肯定十余年来网络信息内容综合治理的进展和成就,并就有待解决的问题和进一步发展言之有据地发表了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业界和学界了解相关情况还是推动各方治理主体形成改进和发展措施,无疑都具有积极意义。运用多门学科理论,对网络信息内容综合治理进行综合研究,是该书的一大特色。吴飞教授认为,该书的出版标志着我国网络治理研究的精彩程度进入一个全新高度。这本书对互联网在我国萌芽、生根、发展30年来形成的网络信息内容管理制度进行了全面研究,对中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核心问题进行较为系统的学理阐释,是一本有系统性、创新性的网络治理研究的专著。

中国新闻史学会媒介法规与伦理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南京师范大学顾理平教授认为,随着网络对社会生活的全方位介入,网络治理尤其是网络内容治理不仅是热门的学术问题,更是一个重要的实践问题,一大批学者致力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并产生了一批有影响的成果。其中张文祥教授的新著《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是这些成果中的代表性成果。本书运用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等多学科知识,用交叉融合的方法对网络信息内容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系统性研究,明确基本内涵,构建体系框架,体现了作者扎实的理论研究能力和前瞻性的学术创新能力。书中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监管、行业指导、企业履责、用户自律等“共治”和“智治”思路,对中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常务副院长方兴东教授回顾了我国互联网治理三十年的历程,认为《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对构成网络综合治理体系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企业履责、社会监督、网民自律等多主体参与,经济、法律、技术等多种手段相结合”逐一进行研究破解,并率先回应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健全网络综合治理体系提出的最新要求,对深化网络管理体制改革、整合网络内容建设和管理职能、推进新闻宣传和网络舆论一体化管理、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发展和管理机制、加强网络空间法治建设、健全网络生态治理长效机制等问题均有专业论述,构成本书独特而可贵的学术贡献。

浙江传媒学院副院长李文冰教授表示,网络空间治理方面有三句“金句”,即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信息内容治理是网络治理核心中的核心,《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从新闻传播学、法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多学科视角对网络信息内容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了系统研究,对当前健全我国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李丹林教授认为,《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一书对于中国互联网信息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有从现实平面维度对治理思想、理论和实践的系统归纳,也有从历史纵深维度对互联网信息秩序规范从单纯行政管理到多元协同治理一步步探索的过往记录;有从宏观视野的整体审视,也有微观视角的具体剖析。全书既有严谨的学术论争,也有深入的理论分析及对于实践的全方位观察和描述。该书是一部系统阐释互联网信息治理的中国经验和中国智慧的著作,其研究范式、价值支点、分析框架、相关阐释、具体论述形成了互联网信息治理的中国知识,是同类著作中具有突出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成果。

华东政法大学韬奋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范玉吉教授认为,《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紧扣中国当下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的现实问题,将研究视阈置于新的传播技术应用环境中,关注新的社会传播结构的变革与用户社会交往方式的重塑,深入剖析了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的历史演进路径及其发展趋势,重新审视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对每一个治理主体的责任构成和治理边界都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剖析,无论是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彰显,还是问题审视的角度和命题论证的严谨性都值得肯定,本书对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对互联网治理实践都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副处长彭桂兵教授认为,互联网治理是当下学术界各学科都介入的热门研究领域,但少有把“信息内容治理”作为专门研究对象。《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在这方面做出了系统性、开创性的贡献,集合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现状与未来等多重路径解剖我国为什么要对互联信息内容进行治理以及怎样治理的重要问题。作者问题意识鲜明,能够准确把握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特色”,回应了当下互联网治理领域的难点、堵点问题,是跨学科理论研究工作者和互联网从业者值得参考学习的一本高水平专著。

浙江省传播学会秘书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邵鹏教授认为,网络空间治理一直存在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两种路径取向。《中国互联网信息多元主体协同治理研究》主要以多元协同治理这一价值理性路径进行研究,强调人作为治理中心的作用发挥,同时对智能技术赋能网络治理的问题进行了研究,体现了与网络治理的工具理性向度的结合,实现了不同治理模式的平衡,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成果。

在研讨会上,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李义杰、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何镇飚教授等致辞,魏永征教授、顾理平教授、林爱珺教授、方兴东教授、李文冰教授分别做了题为《我国网络内容治理研究一览》《无感生存:经验感知的退场与公民的隐私困境》《AIGC虚假信息的人机核查》《如何理解中国网络治理三十年》《从行动者网络看互联网信息内容治理》的主旨演讲。在《传媒观察》主编赵允芳主持的研讨环节,《青年记者》主编赵金、浙江工商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蓉教授、浙江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学院陆高峰教授、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执行院长李乐教授、宁波工程学院人文与艺术学院肖荣春教授、浙江万里学院与德国品牌应用技术大学联合学院副院长Dr. Stefan Waller和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传媒与法学院可汗副教授、鲍静博士等参会发言。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脚力扎实出精品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