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当经典文本遇见写作课堂

——读《跟着作家学写作》有感

张凤勤    2025-04-01 17:25:41    现代教育报

内容简介:《跟着作家学写作》是由人民日报出版社为中小学语文教师和学生量身打造的写作指导用书。本书分为三册,分别是《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读书写作记游》。丛书旨在落实新课标对中小学写作教学的要求,配合统编语文教材相关内容,并向课外拓展,精选适合学生阅读的名家名作,激发阅读兴趣,拓展读写实践,提高写作能力。

 

 

作为一名初中语文教师,我常陷入这样的困惑:学生周记里充斥着“今天真开心”的苍白表达,考场作文中到处是“月光如水”的程式化比喻。当《跟着作家学写作》系列的三本书走进我的视野时,那些在语文课本中沉睡的经典文本突然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读书写作记游》恰似三把钥匙,开启了将经典阅读转化为写作能力的魔法之门。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写作教学,不是让学生背诵好词好句,而是教会他们像作家那样观察、思考与行走。这三本书构建的“观察一表达一创造”三维体系,为初中写作教学提供了可落地的操作路径。

观察训练

用文学显微镜重构认知

《记人叙事状物》告诉我们,观察能力需要文学经典的滋养。例如,教师在七年级“抓住细节”写作单元中,可以设计“跟着汪曾祺逛菜场”的观察实验:先带学生精读《端午的鸭蛋》中对高邮鸭蛋的描写,再让学生用“五层观察法”记录学校食堂的番茄炒蛋,包括菜品的物理属性(金红交织的色泽)、动态特征(汤汁在餐盘边缘的晕染)、情感投射(午餐时的雀跃心情)、文化符号(校园生活的集体记忆)、时空关联(九月开学季的时令感)。原本单调的食堂特写,在文学显微镜下呈现出丰富的层次感。

书中“城市速写本”的理念更颠覆了传统写生训练。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用朱自清《背影》的“目镜”观察一位亲人:例如,父亲修理自行车时,沾满油污的指甲缝折射出中年人的负重前行;外婆晾晒被褥时,布满老年斑的手掌与棉布褶皱构成了岁月图谱。当学生小张将母亲整理试卷时蜷曲的小拇指与《孔乙己》中“排出九文大钱”的手部特写并置时,细节描写便从技术训练升华为生命对话。

情感表达

在经典文本中寻找语言密码

《写景抒情说理》教会我们破解学生情感表达障碍的密码。教师在八年级“托物言志”写作教学中,可以创设“与鲁迅对话”写作工坊:先带领学生拆解《秋夜》中“奇怪而高的天空”与“直刺的枣树”的意象对抗,再让他们用“情感拓扑法”重构校园景物。学生小王发现操场边的老槐树既是体育课逃兵的避难所(叙事层),又是应试压力下的精神图腾(抒情层),更是城市化进程中幸存的生命符号(思辨层)。

针对学生惯用的“好感动”“太美了”等空洞表达,可以借鉴“情感具象化”策略,设计“情绪调色板”训练。以《紫藤萝瀑布》为范本,学生学会用具体意象替代抽象情感:“月考进步的喜悦”可以是“自动铅笔在草稿纸上划出的银色小径”,“毕业离别的惆怅”或许像“教室窗台多肉植物悄悄长出气根”。当学生小李将奶奶病逝的哀伤转化为“藤椅扶手上剥落的漆片像地图上的岛屿漂移”,文字便有了穿透人心的力量。

行走写作

构建读写互文的成长生态

《读书写作记游》让我们重新定义“生活素材积累”。在九年级“游记写作”单元中,教师可以开发“带着书本去行走”的学习项目:学生跟随徐霞客《游黄山记》的足迹制定登山计划,在真实行走中体会“石峰片片夹起”的空间感知;重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路线图,用鲁迅的童年视角记录老街拆迁现场。当学生小陈在社区公园发现“酢浆草叶片的睡眠运动与《昆虫记》中描述的高度吻合”时,阅读与写作的边界自然消融。

书中“在地性写作”的理念催生出令人惊喜的教学成果。教师可以组织“跟着萧红学写故乡”专题活动:学生先精读《呼兰河传》中祖父浇菜的段落,再用“童年滤镜”观察自家楼道。学生小赵笔下生锈的报箱变成了“整栋楼的记忆存储器”,绿色消防栓的裂纹被解读为“二十年社区变迁的年轮”。这种训练让写作不再是榨取生活素材,而是具有建构意义的创造性劳动。

《跟着作家学写作》系列的三本书宛如三位智慧导师,指引学生在写作教学中走出技法训练的泥沼。写作教育的真谛,不是培养熟练的文字技工,而是唤醒每个生命独特的表达基因。当我们把文学经典转化为观察世界的棱镜、情感表达的母语、行走思考的罗盘时,写作终将回归它最本真的模样——像呼吸一样自然,像生长一样必然。

(作者系北京市怀柔区第三中学党委书记,正高级教师、语文特级教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情到深处花自开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