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格桑花》是一部长篇纪实儿童文学作品。一开篇,作者何南就把读者带到地处三江之源的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的藏族学生们热切期盼着即将到来的美术老师陈有龙。从西宁到玉树,支教老师陈有龙怀着一颗热爱孩子、无私宽广的爱心,带领孩子们学习绘画,以美术照亮孩子们的命运。故事的结尾,师生共同创作完成一幅形制巨大的版画《三江之源》,作品饱含深情,将读者的思绪和感悟引向至善至美的精神高度。
何南是一位旅居北京的河南周口籍作家,他曾经在贫瘠的豫东家乡一个小村子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何南的父亲是乡村小学教师,母亲务农。身体单薄的何南从小敏感善良,鸡犬相鸣、鸟虫啼叫的乡野环境和酷爱读书、听大鼓书的生活习惯滋养了他的文学性情。高中毕业后,何南考入了河南省周口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后进入一所乡镇中学教书,他给自己定下目标,那就是做全县最好的语文老师。
或许正是由于这段经历,何南在创作《微笑的格桑花》时对主人公陈有龙能够倾注全部热情,细腻而真实地讲述了他因何来到玉树,又如何帮助孩子们树立信心、展露才华,带领孩子们克服困难、走向成功。更重要的是,作品通过师生共同创作大型版画《三江之源》这一故事情节,展现了一位美术教师对美术教育内在特质的理解。美术对于成长中的孩子而言,在完善人格、培养人文情怀、陶冶情操方面均有裨益。
书中,玉树市第一完全小学更尕校长让人印象深刻。他既传统又现代,重视素质教育,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前瞻性。
何南浓墨重彩地描写大型版画《三江之源》的创作过程,不仅表现出藏族孩子们身上蕴藏着的艺术天赋,还展现了孩子们刻苦学习、不怕吃苦、不负众望的决心和毅力。
何南的家乡在中原,位于青藏高原的玉树是他非常陌生的环境,但是在写作中,他非常注重环境描写以及人物语言的地方性和亲和力,避免使用旁观者的口吻。试想,如果没有对三江之源这片土地的深情和厚爱,没有对玉树重生的感恩,就不会有陈老师的慷慨付出和孩子们被激发出的绘画才能;如果没有作家何南对教育的热衷、对孩子的喜爱、对支教老师的敬佩,这部情深意长的优秀作品就无法诞生。
玉树是三江之源,长江、黄河、澜沧江永不停歇的浪花,既赋予人美好的生命,也让人保持一颗纯净的心。何南完成采访离开玉树的那天,小雪初霁,山头白雪莹洁如玉,小草在巴塘草原轻轻摇曳,格桑花低头含笑,带走幸福与美丽的他,也把美丽与幸福留在了巴塘草原。
(作者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百花文学奖散文奖获得者)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