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我还在证券公司做分析师,工作内容之一就是到全国各地的证券营业部去给股民讲课。来听课的许多人都是白发苍苍的老者,他们会围在我面前,不算熟练地在手机上点开炒股软件,略微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我这只股票被套住了!您帮我看看,它有机会涨回来不?”
我知道他们期待得到什么样的答案,可我却无法回答。一是因为有执业规定,分析师不能就个股直接向投资者发表意见;二是我是真的答不上来。
这些股票中,有的自买入时已经跌了百分之六七十;有的我连名字都没听过,主营业务平淡无奇,经营业绩乏善可陈;有的已经挂上ST(Special Treatment,特别处理)了,甚至离“面值退市”不远。而问到他们为什么要买这些股票的时候,多半是说“别人推荐的”或者“据说要重组”。当他们失望离去的时候,我有点难受。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了这么多年,老百姓的生活越过越好,手中有闲钱后,投资理财意识觉醒是很正常的事情。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像古时候那样把银子藏在罐子里,在后院挖个洞埋起来肯定是不行的。如果钱放着不动,就会越来越不值钱。
一个“财商教育”大流行的年代就这样到来了。各路“大V”都争相讲述彼得·林奇、格雷厄姆、巴菲特的传奇故事。绝大多数人能看得到传奇的万丈光芒,却看不到在一轮又一轮金融风险面前,个体多么脆弱。
我们不知道的也许是这样一些现实。
2007年10月,上海证券交易所新增了177万个股票账户,相当于2006年全年新增股票账户数的1.17倍。而这个月,上证综指达到6124点的历史巅峰,之后就是长达1年的大熊市。这意味着,很可能有177万个投资者会在这1年里血亏。同样的剧情,在2015年又来了一次。
2022年底,我国一共有3000多个公募基金经理,但最近10年实现10%年化收益率的“双十”基金经理,只有50多个。2022年,在1.7万只有收益数据的公募基金中,有1.1万只的年收益率为负数;但这没什么好奇怪的,因为这一年有高达23%的银行理财产品都赔钱了。
过去10年间,曾经有很多金融产品因为其高收益率一度是大众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而也不过10年光景,这些产品都已经或者将要告别历史舞台,已没人再提起它们。
2015年,我从证券公司离职时,被老板叫去聊天,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就是:“不理解风险,不能说真正会干金融。”那时我每天做得最多的事情就是听上市公司“画饼”,而关于风险究竟长什么样子,其实并不是很明白。
后来机缘巧合从事风险工作,开始接触许多的企业、机构、个人,他们无一不在挣扎着前行,却多半会在市场的波涛里悄然逝去。但我同时发现,80%以上风险事件,并不是因为当事人能力不足,而是因为犯了非常幼稚的、本不应该犯的错误。要防止这些错误发生,也丝毫不需要高深的金融知识,只需要最基本的常识。
西装革履、头发锃亮的投资专家,很少会开口劝诫,他们只醉心去讲“财富传奇故事”。可是,投资赚钱这件事情,是在直播间里花九块九毛钱买一个课程、加一个微信群就能学得会的吗?
到今天,我已在金融行业度过15个年头,而我自知对于投资这件事情,也只是比普通人专业一点点而已,这“一点点”并不足以让我告诉读者朋友们该如何“从零起步成为百万富翁”,或者“走上财富自由之路”。所以,我只能做简单的事情。我和闫老师的这本书,将尝试打开投资路上花团锦簇之下的陷阱,激发我们内心深处怀疑陌生失误的本能,希望以后问“我的股票怎样解套”的人越来越少。
(本文选自人民日报出版社《聪明投资者避险指南》序言)
(《人民周刊》2024年第23期)
(责编:张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