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出版社主管 人民周刊杂志社主办

010-65363526rmzk001@163.com
首页 > 栏目 > 国际 > 正文

加强文明对话 促进理解信任

本报记者 陈熙芮 李安琪    2025-03-31 11:00:47    人民日报

在距离博鳌亚洲论坛会址约10公里的中国(海南)南海博物馆内,“走进两海交汇的文明——意大利普利亚考古文物展”正在举行,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前来观展。这些来自意大利的珍贵文物与中国瑰宝同馆陈列,两大文明的“美丽相遇”,展现了不同文明和而不同、美美与共的交融之美。

3月28日上午,“加强文明对话,促进理解信任”圆桌会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举行。参会嘉宾普遍认为,全球文明倡议对携手应对人类共同挑战、建设美美与共的世界文明百花园具有重大意义。

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马辉表示,人类文明如同一片繁茂的森林,每一棵树虽有其独特形态,但实际上根系相连,共抗风雨,共享阳光。“中华文明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断交流互鉴中形成的开放体系,兼收并蓄,历久弥新。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践行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通过真诚的沟通,增进了解与信任。”马辉说。

2024年,第七十八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中国提出的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决议,将6月10日设立为文明对话国际日。联合国副秘书长盖·莱德表示:“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恰逢其时,人类文明的繁荣源于交流互鉴,我们要尊重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文明对话国际日的设立意义重大,全球文明倡议有助于各国弥合分歧、重建信任,以文明多样性来构建一个真正包容、和平的世界。”第七十三届联合国大会主席玛丽亚·费尔南达·埃斯皮诺萨说。

“文明之间无高低之分,我们要确保所有文明都得到尊重。”法国前总理拉法兰表示,尊重过去与共享未来是文明对话必须要弘扬的两种根本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林尚立认为,世界大变局之下,人类需要重新认识自己、构建秩序、解决共同问题,在不同文明间开展广泛而深入的对话。“中方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为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塑造人类文明对话和相互理解的新时代。”

意大利常驻联合国代表毛里齐奥·马萨里表示,要积极应用科技促进文明对话、消弭分歧,还可以将文明交流活动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具体项目进行对接,在文明交流互鉴中促进可持续发展。

中国国家大剧院院长、世界剧院联盟主席王宁表示,文化平台是文明对话的重要场所,艺术作品是文明对话的重要载体。“多元的文化成果和思想观念需要展示的空间和对话的契机,文化艺术能够在促进文明交流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报记者于景浩参与采写)

 

《人民日报》(2025年03月31日 第 03 版)

(责编:张若涵)

相关热词搜索:

上一篇:日本人口再次向东京“单极集中”
下一篇:最后一页

人民周刊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人民周刊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或“来源:人民周刊”。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人民周刊网”及/或标有“人民周刊网(www.peopleweekly.cn)”“人民周刊”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图片中明确注明“人民周刊网记者XXX摄”或“人民周刊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人民周刊网或人民周刊)”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联系电话:010-65363526 邮箱:rmzk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