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2日,天府新区法院科学城法庭走进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巡回审理一起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与普通开庭情况不同的是,这场庭审中审判席增设了“技术调查官”专席,来自四川省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专利预审员武婉萍就软件核心问题发表专业性意见,现场10余位企业代表观摩旁听。
原告与被告就合作开发某项目软件签订《软件开发委托协议》及补充协议,合同签订后,原告主张其已根据被告要求完成了第一阶段软件开发工作,但被告在案涉软件试运行过程中多次新增开发需求且未能配合提供相应服务器,经委托人多次催告,被告一直未向原告支付上述款项。故原告诉至法院,要求被告支付软件开发阶段服务费用25万元及逾期支付违约金。
随着法槌声庄严地响起,知识产权巡回审判正式开始。整个庭审过程中,承办法官牢牢把握庭审节奏,严格依照法定程序,组织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就各自的主张进行举证质证。技术调查官当庭就本案软件交付情况等问题提出了专业性意见。法庭辩论环节,原被告双方围绕合同履行情况、软件功能是否符合约定验收标准以及款项支付等问题充分发表了意见。
庭审结束后,参与旁听的企业代表表示,在今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会更加注重在合同中对软件源代码的交付、款项支付等问题进行完善规范的约定。
在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案件中,受托方是否按约定交付了软件、交付的软件是否符合委托方的软件开发功能需求等问题,是解决受托方是否有权要求委托方支付款项或委托方是否有权要求受托方退还已支付款项等问题的审理基础,也是该类案件中原被告双方当事人常见的争议焦点。本次巡回审判通过技术调查官就专业性问题进行事实查明,将一起复杂的计算机软件开发合同纠纷的审理全过程“搬”到社会公众眼前,破解了合同条款“技术性解释”难题,明晰了软件产业“技术交付”标准,护航软件产业健康发展,彰显了法治护航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决心与恒心。
据介绍,下一步,天府新区法院将继续推进巡回法庭实质化运行,深化技术调查官事实查明机制,通过以案释法、判后答疑等多项举措,破解软件知识产权案件“审理周期比技术生命周期还长”的困局,为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四川天府新区法院(四川自贸区法院)]
(责编:张若涵)